“我理解”不等于“我懂你”

性心理2个月前更新 温州青年
11 0 0

——我今天不开心。

——怎么了?

——又被上司数落了。

——正常~职场不就是那点事嘛,不用放在心上。

——(闷闷不乐)

(过了一会儿)

——宝贝,过来吃饭。

——(垂头丧气)

——尝尝我今天的手艺。怎么样?

——(无精打采)

——好吃吗?(忐忑)

——挺好的。

——宝贝咋像个木头人似的……还在为刚才的事不开心?

——嗯……

——怎么才能让我的宝贝开心一点呢?(捧着脸)

——嘿嘿嘿……(搪塞)

共情 评价 认知

孤独之最,有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处在人群中,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懂你。

有时我们希望懂我们的人是我们最亲的人,可是偏偏最亲的人却不能和你感同身受,就像是与你住在不同的星球。

害怕孤独,讨厌争端的我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什么?

上学的时候,老师会问我们,“你对课堂知识‘理解’多少?”在与人讨论事情时,对方说完自己的观点,会追问一句,“我是不是说清楚了,你是不是能够理解?”似乎“理解”一词更偏向于认知的能力,也就是,“我理解”=“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可是,对于抚慰心灵,仅仅是这样,显然不够。

“我知道你今天被数落是怎么回事”这样就可以了吗?

甚至,一句“不用放在心上”,敏感的脑袋里就会蹦出“你这么说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我的苦痛,你是局外人所以才这样轻描淡写。”“我的感觉被忽略了”“你什么都不懂,凭什么决定我该怎么办?”等等许多话。

共情 评价 认知

■ “我理解”不等于“我理解你”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不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嘛!”不。

心理学家说,我们看别人的事情,经常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不是事实。要想知道事实,就必须去了解对方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事实。很多时候,对方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来访者仍执着于自己的参考体系,用自己的参考体系去揣测对方的意思,这是让对方感觉不被理解的重要原因。

■ “我抱怨”不等于“我需要帮助”

我们容易带着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事情,还喜欢对事情进行评价。心理学家说,这是因为许多人从小在家和父母相处的时候,父母都是“以上对下”的姿势,长此以往,我们忍受了这样的父母,也很悲哀地没有学到另两种非常重要的沟通姿势,就是“平等”和“以下对上”。于是我们很习惯于用指导的语气应答别人的抱怨,好像无意间把自己放到了对方父母的位置上,却意识不到自己这样这竟然是一种冒犯——“我比你聪明!你没有能力处理这样的问题,所以我来帮你。”→“被数落了都要抱怨,别放在心上不就好了。”这态度绝不是对爱人的礼貌。

共情 评价 认知

■ “我理解”不等于“我懂你”

假如我懂你,我就会不止说“我知道你今天被数落是怎么回事”,而且说“我知道你今天很难过。”

我应该知道,你告诉“我”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让“我”获取资讯,而是为了使“你”自己得到安慰。但你并不希望通过恳求的方式得到安慰,所以,你期望我能够默契地明白,你想要的是我的安慰。我默契地知道,假如你告诉我一件明知我也知道的事情,恐怕真不是单单想告诉我一件事这么简单的呢!

为什么我与你有这样的默契?因为,我知道,爱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心理学家说,这叫做共情,说白了,就是能够体验别人感受的能力。有了共情的能力,才能有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当我知道你需要安慰,我才会说安慰的话呀。

■ 是的,我懂你

你说的这件事并不最重要,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才最重要。事情可以有千万种讲法,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也可能有千万种理解,就好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重要的是,你想对我说什么,你希望我做什么,这才是在我充满爱意眼中最重要的事。

我们不需要为了事情的细节争辩,因为一千个人就像一千张不同的叶子,即使是我和你,所看到的世界依旧会有不同。但是,这不要紧,爱彼此,就应该求同存异,不同,而和。

这,才是爱的真谛吧。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