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爱的迷途?

为了逃避恐惧和痛苦,我们开始迷失。我们由寻找“爱”来逃避自己。有太好的理由想要逃避了,因为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是如此深切。而最大的骗局之一,就是以为我们终将遇到一个能使我们快乐并远离恐惧的人。我们很少意识到,追求爱情的戏码,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想要寻求解脱。

因此,脱离恐惧这趟旅程的大半路途,在于检视爱情如何无意识地被当成逃离恐惧的惯性模式。

面对爱的迷妄


什么是我们和好友促膝谈心、啜饮一杯咖啡(或花草茶)时最常出现的亲密话题?没错,正是我们的恋情,我们心之所系。少了爱我们活不下去,但要觅得良缘又能长久真是难上加难。为什么爱情开始时充满了期望和承诺,最后却常常变成一场梦魇?为什么甜蜜恋曲每每沦落为激烈的权力斗争或冷淡的漠不关心?我们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

除非正视并开始对峙我们的恐惧,否则爱不可能发生并持久。在那之前,爱情不过是我们避免面对恐惧的手法。

我们通常会通过下面三种方式,利用爱和亲密关系来逃避恐惧:

● 紧抓着如此的信念:由于害怕孤单的恐惧,我们以为终能遇到某人将我们的恐惧和痛苦带走。 

● 自欺地相信我们是自给自足的。

● 认为痛苦或恐惧之所以出现,都是别人或外在事物的错。

这些都是亟待克服的严重错觉。非常严重,比我所能理解的还要严重。一层又一层的欺骗蒙蔽在这些迷妄错觉之上,我们每揭开一层,就会发现还有另一层。一旦我们另一个人向敞开自己,这些跟随着迷妄而来的虚伪信念和行为就会变得十分明显。除非能将其揭露并带入知觉里,否则它们会继续阻碍我们找到爱。

走入内在的决心


浪漫恋情、凡事靠自己和责怪别人,是孩童意识状态深深盘踞我们内在灵性的三个面向。这些迷妄让我们的行为得以合理化,赋予它们意义。浪漫的想法、凡事靠自己或将痛苦来源归咎于外界,如梁柱般地形成我们认识生命和活出生命的方式。舍弃它们将会把我们投入未知里。而且,我们无意识地利用它们来隐藏自己,好感受安全和受到保护。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将赤裸裸地无所遁形。

面对伤口令人感到害怕,而要刺痛我们的伤口,再也没有什么比亲密关系更具威力了。亲密关系引动我们嫉妒、被遗弃、被拒绝的情绪,也揭开我们不被了解、不被爱或不被支持的情感伤疤。然而,透过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确信一旦将能量转回内在,并诚恳地看待自己,转化便会发生。我们甚至不必担心得要挖开童年或早期人生所埋藏的记忆。我们现在的生活、特别是我们的重要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将所有的模式、所有伤痛、所有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搬上台面。

你一直四处奔波。真实就在这里,而你一直四处奔波,于是相不曾与真实相遇。

除非你与真实相遇,否则你永远不会快乐。快乐,就是当你和真实协调一致时。

快乐是你和真实之间的一种和谐,不快乐是你和真实之间的一种不和谐。

所以,如果你不快乐,记住,一定是你与真实脱节了。

不是去战斗,而是要臣服,献身于它,准备好要融入它。

那就是爱,准备好要融入真实之中;准备好融入、融化;准备好要和真实合一。

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你的梦想、你的自我,你将会失去那份分离感。

你会像一滴水一样地消失不见,但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你将会变成大海。

你将不会是从以前一直到现在的你──你的自我。

你的藩篱会不见,你将不会是座孤岛,而是陆地的一部分。

失去自我,不会真的失去什么;抗拒,才会失去一切。 

拥抱着爱和静心,在这趟恐惧之旅的终点,我们来到最大的挑战──放手。我意识到我所有的小小战斗,所有控制、操弄他人和情境的努力,都只是我与存在的交战。这些我紧抓着的做法让我知道是,我还要再做多少内在功课。我们紧抓着,因为我们还有尚未解决的恐惧。

要让我们愿意放下控制的策略,必须要相信,相信存在会供给我们所需。对我而言,这是我持续静心的功课。这意味着我们要敞开自己,面对无常的世间,面对害怕得不到自己所需的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多恐惧。如果我能放下想要控制或操纵外在的企图,必须先接受自己的恐惧,愿意去感受它。我必须持续有意识地选择,进入这些恐惧中。任何挫折、失望、不愉快或是威胁,都会产生一种即时的反应,让我们想去控制、操纵,或是试图改变外在,好让威胁消失不见。每次这么做,都是在掩饰自己的恐惧或痛苦。这些小状况,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生活中。这些状况并不是不重要的琐事。放手,意味着把焦点转向内在,我们不再去控制外在,而是去感受被触动的内在情绪。

我们的防御策略会将我们带离自己的内在感受。但我发现当我选择向内看时,恐惧和痛苦就不像原先我所预期的那样了。事实上,痛苦和恐惧的出现是来自于迷失了自己,而不是因为无法从外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它来自迷失了自我中心。慢慢地,我开始看见自己所获得的滋养,并不是来自从外在得到我想要和需要的,而是回到内在,一次又一次回到自己,从发现自我、回归自我的中心,得到全然的喜乐。

我仍然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丢弃聚焦于外在的防御策略,而回到自己的内在。然而制约实在太深,它从来就不支持滋养我们的转向内在。很少人在向内工作时能得到支持,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缺乏静心的氛围。向外追求是一种强迫性驱力,因为那是出于无意识的自动反应。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开始习惯于把握那些不舒服的片刻,回到内在,与之相处。

从“骑师使诈”转变为“安坐马鞍”


在我们的工作坊中,我们用一个简单的隐喻,生动地描绘出如何放手和转向内在。当威胁或失望来袭时,我们会有反弹行为,为了生存而对威胁立刻做出响应。我们称这个反弹行为的姿势为“骑师使诈位置”,因为我们的能量上升,而且直指的目标是改变外在。相反,当我们安定下来和自己在一起,让自己有空间可以去感觉、注视,并允许情绪释放出来时,我们称之为“安坐马鞍”。在这样的位置里,我们安坐在自己当中,像是坐在自己内在的椅子上,带着觉察有意识地关掉反弹的本能冲动。安坐在马鞍中,也就是放手和转向内在的状态。当我们给自己那样的空间时,智慧与直觉就有时间好好运作。我们让位给内在智者,以适当的方式,响应那个反弹的扳机。

我在我自己的关系中密切注意过这个反应机制。当我觉得受到误解,或怀疑自己操纵、攻击,或觉得被遗弃时,我总有一种非得去责备、战斗不可的念头,不然就是退回到熟悉的放弃念头。我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想去防御自己、推开别人,或是强加报复的驱力。处于那些没有觉知的时刻里,我会自动地进入“骑师使诈位置”,这是为了求生存而生的古老驱力。我可以感觉到这样的能量集中在太阳神经丛的位置,是一股战斗、防御、打击,或放弃的能量。我的内在小孩说着“看吧,它又来了。没人了解我,我是完全孤独的。如果不自我保护的话,我就会被人占便宜”。这是一股受伤、愤怒和放弃的能量,是一部儿时创伤的老电影,我已经演了很多遍了。

一直停留在我的制约的这部电影中,对我的成长一点意义也没有,该是我冒险求新求变的时候了。这样的冒险是要停止从太阳神经丛做出反弹行为,将能量降到我的腹部,这也意味着要放弃想去改变外在的期望,而走入内在去感觉。安坐于马鞍时,在我的腹部,有更多空间可以认出被唤起的伤痛,而且和这些受剥夺和受遗弃的伤痛,好好待在一起。

我不再对对方做出反弹行为,取而代之的是向对方表达:“我觉得我们都被困在吵架里了,我不想再吵下去,其实,你说的话让我很受伤,因为……”或是“我觉得我好像必须赶快保护自己,因为害怕……”在这些时候,我们正真实地将能量从太阳神经丛带出来,而往下带到腹部。从这个地方,对方不再有被攻击的感觉,借由这样的移动,我们正负起停止缠斗下去的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我们其中有一个人停下来,将能量往下移到腹部,愿意敞开自己的脆弱,争斗就停止了。

在边缘来回游走


我们必须去观想自己的生命和生命中的每一个面向,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状况也不放过,就把它当做是在恐惧边缘来回游走的机会。生活中所面对和创造的每个情境,都带给我们在恐惧边缘来回游走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拥抱这些挑战,我们就会与之对抗,然后成了受害者,抱怨别人或外在事件带给我们的不适和失望。

我最近看见一对情侣关系出了问题,因为女方嫌男方无法沟通,男方嫌女方需索无度,这是很典型的状况。当探索得更深时,发现男方虽然有自信又是个精进的求道者,但是对自己的脆弱却是非常地惊恐而无法面对。我让他了解他需要的是进入自己的敏感面,让自己在那里成长和培养勇气,他可以去拥抱这个部分,因为这满足他身为求道者的需求。同样地对女方而言,当她感受到挫折时,让自己不要那么地向外需索,而这会引发她内在对被剥夺的恐惧,而这似乎正是她的恐惧的边缘地带,是她可以成长的地方。

(心灵咖啡网编撰,部分内容选自《拥抱内在的小孩》)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