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就是不爱了么?
正方:是的,出轨是结束旧关系的动力
两个人的关系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第三个人的出现。当婚姻厌倦期,双方有诸多不满得过且过,尤其男人大多不愿意在婚姻中有太多正面冲突。而外遇的小三未必是真爱无敌,只是一个强有力的用以结束旧关系的动力。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见很多男人出轨的故事,而我已经从刚听见这种事的义愤填膺或黯然神伤变得面无表情了。因为这些故事实在是丰富多彩,有出轨之后另寻新欢换女友换老婆的,有几经挽回修补关系之后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的;还有就是身体出轨但心思坚定着家里必须红旗不倒的,甚至是男女双方都默认对方可以出轨但依然过着夫妻一体生活的……然后,我就失去判断力了。
但无论多复杂的问题,都可以以简单的行为概括和终结。
总有专家说,如果男人出轨,你不要急着暴跳,这是因为两个人的关系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第三个人的出现的。以前我都对这种话嗤之以鼻,大概是见过太多的男人动物性一面。
可事实是,男人出轨和他们换工作跳槽一样的,大部分男人都不愿意在一段关系中发生太多正面冲突(就连你所谓的“谈一谈”,对他们来说都属于严肃的正面交锋喏),在两人关系中更是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就算对身边伴侣有诸多不满,通常也是凑合着吵吵或忍忍。
他们是比较懒得去在这种事情上想太多的。所以,一段旧关系的结束,经常表现为出轨的形式。新欢并非真的如何倾国倾城或真爱无敌,只不过是一个强有力的push,是用以结束一段旧关系的动力。
就好像跳槽去的新公司貌似比老东家靠谱,其实也未必靠谱,可没有这个跳板走出去,将来其他更好的机会恐怕就更轮不到自己了啊。有一句名言是:男人虽然有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特别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所以在出轨事件里,女人真不用纠结“那女的”哪点比自己好,反而是要想想你们两个关系到这一步的根源是什么了。
我有一个女友说:“男人都是管不住下面的。这事毫无疑问。”她是觉得出轨是男人没有意志力的表现,也是他们表达不满的工具。那么,忍住生理心理的不适感,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满,或者为什么会有机会让他们没有意志力,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也能间接的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出轨,有的人能既往不咎,有的人必须一刀两断。
在真实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根源:误交损友导致的品行折堕、对日复一日死水般生活的厌倦、对伴侣老去容颜的嫌弃、对中年危机的恐慌、对一段永远无望的关系的理智叫停……
如果你知道一段关系结束的根源,那么就相对容易接受可挽回或不可挽回的现实了。这样虽然不能宽慰到你,但起码让你不至于哭喊“她到底哪里比我好”或“小三都得死”这样的话。
反方:心动常有,人性本就“博爱”
不管是进化的本能,还是婚后的各种补偿心理,只要“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人都可能出轨。这甚至与个人价值观没有关系。真相是:“更适合”和“更好的”其实都是合理化的错觉,出轨只是你的新需求向外寻求补偿。
遇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并非只有女记者才会遇到。我们的两性关系几乎总要面临这样的挑战。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一生中要多次面临这样的挑战。“两性关系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满足另一个人的全部需要。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但的确构成对伴侣关系的挑战。”
其中最困难的是,当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之后——在物质层面,人们对“更好的”选择,比如更好的一款汽车或一栋大房子,总是很有成就感;而两性关系中,选择既牵扯到两性间的冲突、我们自己的欲望,也有我们的潜意识,同时还掺杂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因此选择是困难的,结果也总是相当复杂。
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人们未必都会向前迈出一步。有些人觉得,这种打碎和重建的人生成本太高了。同时,还有道德的压力——道德要求伴侣们更深刻地去耕耘已存在的伴侣关系,而不是去发现哪里还有更合适的。
“我们既有喜新厌旧的本能,但人类也非常真诚地追求稳定的长期的伴侣关系。这是有人类学意义的:母亲和孩子可以更有保障,人类种群的生产和延续也得以保证。而和同一个人一起慢慢变老,仍然是我们的一种向往。越稳定的感情,越持久的婚姻,也越能够满足我们对于爱和亲情的需求。”姬雪松说。
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个“更适合”的?
无论选择什么,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通常可以理解为对彼此关系已经不满足的信号。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在稳定的伴侣关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经被满足了,但你肯定还有没有满足的需要,当它上升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时,就会去发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人,‘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也就是“更适合”的伴侣是被你自己的需要发现的。
心理学认为,伴侣关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变化的——在伴侣关系建立之初,双方因为相爱,而彼此容纳,各自的个性都被接受。但随着两个人的关系融合,进入一个分歧和差异加大的时期,就会渐渐变得不符合对方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会把视线转移到二人世界之外。
荣伟玲解释,有两个时机,人们特别容易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一是纸婚前后。“两个人结婚时间不长,在以前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双方处于幻灭期,差异开始显现,这时候的冲突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双方很可能会向外寻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另外一个阶段是40岁左右。“这时候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种对年龄的危机感,会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发现还有很多未曾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尝试过的生活方式,就会比较不甘心,容易投奔新伴侣。”
是“更适合”,还是一种错觉?
那些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伴侣们,与更适合的伴侣在一起,是否有更多幸福?“我认为是更适合我的人,当真正在一起后,最初还是挺好的,但过一段时间,我却发现我所面临的问题,和我在前面的关系里的问题是一样的。”对此,荣伟玲的分析是:“一个更适合的人可能对应了你一个新产生的需要,当这个需要满足了,你会接着产生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而你还有新的需要产生,那么你会继续发现更适合的伴侣吗?在很多时候,一个更适合的人,只是你的错觉。”
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一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无论你如何选择,无论你从中体验到什么,都可以将之视为一场自我认识运动。“我们是从他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人更适合我?吸引总是有原因的,有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一个例证是这样的:有一个女人,在她10年的婚姻生活中,长期保持着与另一个“更适合”她的男人的关系,但她始终不选择。后来通过精神分析的治疗发现,她恐惧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特别亲密的连结。所以她总是需要遇到一个“更适合”的伴侣,“更适合”的伴侣是对她的恐惧的稀释,这样,亲密感就不会太浓了。
这就是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伴侣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不一定是所有事情的结局,认识也许就是终点。”姬雪松说,“尝试去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人对自己的意义,思考为什么我认为这个人是更适合我的伴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包括我们的欲望、我们潜意识中未满足的需求,获得自我的成长,而这是更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