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婚姻中的A女D男

  很早就有人提出“A女D男说”:按财富和地位把人分为四等A,B,C,D。 由于男人都爱面子,所以希望老婆不如自己优秀,所以A男选了B女,B男选了C女,C男选了D女,所以剩下A女和D男。

  婚,还是不婚,原本是个人问题。可一旦“不婚”或者说“婚不得”的人多了,个人问题就升格为得有人管管的社会问题了。

  眼下就是这么个情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男性总数比女性多3700万。有人预测,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4000万——平均5个男人就有1个讨不到老婆。

  其实用不着等到十几年之后。现在,在不少地区,年轻人找不着对象就已经是个大问题了,有媒体早就宣告“中国社会第三次单身浪潮”汹涌袭来。

  在婚姻市场上,男女历来是“有价”的,这个“价”就是当时社会通行的价值判断。有人总结说,60年代红卫兵,70年代子弟兵,80年代大学生,90年代大富翁。到如今,有房有车成了一些城市青年的婚姻门槛。

  前不久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讲过一个笑话,说适婚女青年制造了大量市场需求,推动房价上涨。因为在中国,买房愿望最迫切的就是待嫁女青年。不论是相亲还是结婚,房子都是她们下定决心的重要条件。

  虽然是地产商的调侃,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现实的婚姻面前,无论当事人还是双方父母,甚至亲友团,人人心中一杆秤,个个一点不含糊,挑成色,称分量,货比三家,讨价还价。在这场以“终身”为单位的交易中,谁都不甘心委屈了自己。

  难怪有人感叹:你以为你是在跟某男某女谈恋爱,错了,你是在和一个社会潜谈婚论嫁。

  在这方面,咱中国人爱讲究个男高女低——从身高、收入,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诸多方面都被一揽子包括在内。经济发展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一骑绝尘,而在队伍末端,另一些人则还在为了基本的温饱苦苦挣扎。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找对象”难的,不是条件太好的,就是条件太差的。于是,被贴上A女和D男标签的两类人,成了婚嫁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没人敢娶多金的A女,没人愿嫁少钱的D男。

  A女的台词是,我有房有车,吃香喝辣,完全不需要靠男人来提升生活品质,没有合适的就“单”着呗。至于D男呢,他们往往集中在农村地区,深陷贫穷,缺少改变窘境的能力和资源。如果我们可以把前者视为“主动单身”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完完全全的“被动单身”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不禁要想,到底什么才是婚姻的基本的基础呢?凡存于天地间的事物,一切均有规律和规则,婚姻也不例外,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规则。婚姻无论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业或是现代的自由恋爱、他人介绍,都是为了个目的解决婚配问题,只是自由恋爱被现代社会喻为文明的象征和标志。但是自由恋爱和父母之命都一样,解决的仅仅是婚姻开始,而不是过程和结果。

  一、爱

  婚姻必须以爱为基础,按佛教的说法受最初的状态是:一心想得到、占有对方的感受和欲望。但这不是爱的全部,仅仅是爱的开始。

  二、性

  性是婚姻的基础,也是婚姻的品质的温度计。性的满足包括生理、心理和心灵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低级的层面,因为这是在任何异性之间都能完成和实现的欲望;第二个层面融入各自的价值观判断和取向,通过性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刺激感、重要感、被爱感等一系列的心理需求;第三个层面也是最高的层次,通过性彼此都融入一个神奇的精神世界中,得到的是如入仙境的感受,彼此不再是个体的人,而是某种精神的化身。

  三、物

  婚姻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条件,婚姻的品质不在于双方已经得到多少,一方有多大的财富创造能力,而在于双方共同参与创造的财富。现实生活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已经是婚姻最大的敌人。由于其中一方拼命挣钱养家,另一方逍遥自在、坐享其成,久而久之因一方付出太多而产生抱怨和愤怒,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及时的化解和排除,最终就会爆发变数。

  婚姻中切忌一方为对方牺牲自己,如此一方会回牺牲而愤怒,一方会因会对方的牺牲而内疚,愤怒与内疚导致意愿的扭曲,双方的关系失去平衡,因得不到对方的心理补偿而使婚姻陷于危机,即使婚姻不解体也不再会有幸福感。

  婚姻的品质在于双方共同创造的那部分财富,一方过于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会导致心理和关系的失衡,这样的婚姻始终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幸福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往往习惯地以生活的奢华或外表的华丽来掩饰内的不安全感,证明自己婚姻的幸福。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