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情,说说爱(一):爱情是什么

 

All we need is love.

Even after all this time.

The sun never says to the earth “you owe me”.

Look what happens with a Love like that!

– It lights the whole Sky.

——Hafiz

平时很鄙视大众心理科普读物和杂志上的恋爱心理啥的东西,从来都觉得那些是唬人的屁话,爱情应该是纯净简单的,而不是一条一条的理论,更不是毫无根据的测验。可最近发现,爱情还真是们很有意思的学问。所以, 今天,俺也来恶俗一把,和大家一起谈谈爱。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同学们不要鄙视此文,你们是最需要看的。

Crush

我想人们对爱情的最初印象就是从crush开始的吧。不知道汉语中有哪个词可以精确的对应crush的意思,也许是迷恋?crush就是对某人强烈的喜爱,而这种喜爱通常很短暂。Crush通常发生于初恋,所以人们常常说crush是puppy love的同义词,不过,成年人也是有经历crush的可能的。处于crush状态的同志们通常智商暂时下降,特别是理性和客观判断的能力几乎消失,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会脸红心跳语无伦次,脑袋里时时刻刻的想念着某个人,甚至夜不能寐。为了对方你可能会做出自己都会鄙视自己的事儿。你的脑袋里充满了ta的影子,完全没有了自我,生活全部围绕着ta展开。

不多描述了,大多经历过初恋的兄弟姐妹们估计已经领会到精神了,是吧?

Crush为什么会发生呢?正如大多数心理行为一样,科学家们也发现了crush的神经生理原理。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恋爱时,大脑会持续的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比如生化信息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复合胺等,这些物质的作用与安他非明类似,可以刺激大脑中的愉快中心(Pleasure centre),继而导致一些副作用,比如心跳加速、食欲不振、睡眠减少,感觉到强烈的兴奋。研究表明,这样的阶段一般可持续1.5年至3年。

很多人可能以为crush和性吸引有关,可Rutgers University Helen Fisher在0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历crush时,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通路不是性欲那一部分,而是“奖励”那条线路,也就是让人可以变得兴奋、满足的部分,比如酗酒、吸烟、吸毒、赌博正式这一块线路重组的结果。这些兴奋剂以及爱情都可以释放一种名为dopamine的物质,dopamine的释放可以引起强烈的快感,从而使人们沉浸在crush中乐此不疲。也就是说,从生理和化学角度上来说,crush也是一种上瘾呢。

想到曾以为轰轰烈烈无与伦比的crush竟然是一些小小的神经递质在大脑中横冲直撞的结果,是不是有点沮丧的感觉呢?而且这种美妙的感觉竟然注定短命,遗憾吧。不过,像很多事情一样,也许crush正是因为遗憾所以才会变得美丽吧。所以,crush来临的时候,不妨不顾一切的去爱一次,但也请记得crush只是个短命的可怜鬼,所以当这种感觉消退的时候,不要强求,不要后悔,昏天暗地的crush一把也算青春了一次。美好生活还是要低调的继续的。

爱是虾米?

轰轰烈烈凄凄惨惨的初恋结束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到底爱是什么?

虽然这貌似是一个距离我们最近的话题,但这同时也是最难给出的定义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下,对“爱”有着不同的定义。虽然情诗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出现了,但历史学家认为,现代社会的罗曼蒂克之爱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爱”是和饥饿、口渴一样的哺乳动物的驱力之一。美国心理学家Zick Rubin试图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定义“爱”,他的理论认为“爱”由三种成分构成:依恋、关心和亲密。

爱情三角形

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一种认知、社会现象,名气最大的理论莫过于斯滕伯格于1968年 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他认为,爱由三个部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驱使人去恋爱、互相吸引与进行性行为的动力;亲密是两人共享生活中的私密细 节;承诺是一种对这段感情可以永恒的期待。斯滕伯格认为,所有形式的爱都是由这三个要素组成,不同要素的比重不同而使爱情有不同的形式,如友爱、浪漫爱、 迷恋、热爱等等。

大家都很熟了,就不多做介绍了。

爱情的三个阶段(Helen Fisher版)

人类学家Helen Fisher是研究爱的权威,在爱情这个领域中被引用最多的学者。在她1992年出版的那本颇具影响力的《爱情解剖学》(Anatomy of Love)中认为爱情包含有三个阶段:

欲望(lust):对对方的一种热切的欲望。这一阶段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的性本能。

吸引(attraction):一种渴望两人呆在一起的行为。

依恋(attachment)

大多数爱情都始于“欲望(lust)”,激情满怀,但其他因素缺乏,这一阶段最主要的驱力是性本能。因此,对方的相貌、身材、气味都是选择未来配偶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激情慢慢褪去,爱情的其他元素开始增长,早期的迷恋或空洞的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份完整的爱情。在吸引(attraction)阶段,个体将情感倾注于某一个个体身上,在这个阶段,忠诚变得很重要。当两人相爱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情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依恋。最近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从“吸引”转化到“依恋”的时间通常是30个月,这段时间之后,两人之间的激情之爱会慢慢转变成为同志之爱(此“同志”非彼“同志”),也就是说从澎湃的浪漫之爱变成了一种静静的喜爱。

我觉得这个过程的转变并不是感情变“淡”了,而是变得深且厚重了。这正如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激情澎湃的青少年到沉稳睿智的中老年,没有了年少的轻狂这并不是一种遗憾,换来的是一种千帆过后内心的宁静。这才是生命最后要抵达的地方。

正如很多心理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爱情是激情之爱与同志之爱的一种结合。激情之爱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生理唤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同志之爱是一种亲密的情感,常常不会伴随着生理唤醒。

爱情是养分应用心理学家,畅销书作者Scott Peck的爱情理论与上述几位学者的路线不一样,他的理论体系着眼于个体精神的成长,从这个角度出发,用完全另外一个视角来解读爱情,我觉得很有趣也蛮有道理的。

他认为,爱是对对方精神成长的关注与自恋主义结合的产物,爱是使自己和对方精神世界得到成长的意志和愿望。爱是一系列的动作,而不是一种感觉。相互之间的独立不可能使爱情长久,爱情就是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给予使对方精神得到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这个观点还有一些进化论的调调在里面呢。两个人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吧。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认为爱情有不同的组 成部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无论理论如何变迁,性吸引这一点是在每一个理论里都有的。既然大家都很关注这一点,那俺就多说两句。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 以来的观点就是要正视欲望、并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适当的满足,不能压抑,但也不能放纵。道德的条条框框也是要好好的遵守的,人生在世如同一场游戏,虽然很多 规则都相当的无厘头,但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很容易被红牌罚下,坐冷板凳可不好玩。所以,既然要玩就要做出一些让步。这事儿可千万别装逼,很傻很天真谁都会 装,但要适可而止,过火了就会被误以为是灭绝师太或性变态,这不是什么好事儿。相信“天使在人间”的同志们估计脑袋都是轻微故障的。天使都是未成年儿童;白雪公主可能住在火星;在地球上,过了16岁,就要直面自己的性欲。如果您眨巴着明亮无辜的大眼睛告诉我说:我24岁,纯洁的很,一丝儿欲望都没有呢。那么,我只能很骚锐的告诉您:“太不幸了。性染色体异常这种基因疾病那么难得,怎么就让您碰上了呢?请节哀。”

(本文原出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