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浅析(二)

什么是“心理——性欲阶段”或“心——性发展过程”?

  “心——性”理论是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基本核心,其内容概括(人类性心理发展的全部过程。。如果说,人到青春期,标志着生理上的成熟,那么性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恰好在这一时期完成。所谓早期阶段是指从出生后直到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的这段时间而言。至于这以后的几十年,无论男女,其性心理的表现与变化基本上取决于早期阶段的发展是否顺利。大多数人,其性发展过程是顺序过渡的,而一部分人则可能出现发展的迟滞、固着不前或是倒退,以致出现性心理变态反应。

  这里须着重指出,弗洛伊德之所谓的“性”及性感,其含义超出了一般认为的那种局部的意义,它是指人的全部“快感”来说的。按弗洛伊德学说,人类的性感绝不是起自青春期,而是生下来那天就存在的。首先,从出生后到1—2岁(吃母奶阶段),婴儿的“快感”主要集中在口腔和唇舌部位,即通过吸吮乳头动作来达到原欲的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口欲期”。婴儿最初不能区分自身与外部世界,把自己与母亲合二为一,乳房是属于他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共生共存使婴儿具有一种万能或无限权能之感,可以说完全陷于“自我性欲”满足之中。其后,随着年龄增长,婴儿逐步认识到乳房、母亲并不属于其自身,也不是随时可以得到的需要;同时,也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周围世界是一个完全分开的个体,于是形成人的初级自我。在哺乳时,母亲是婴儿唯一获得,快感的源泉。自然就成为他(她)第一个“爱”的对象。婴儿在与母亲共生共存中,建立起人类最基本的信任、安全和依赖心理。因此,精神分析学认为,婴儿“断奶”一事,其意义十分重要。如果断奶过早,婴儿得不到适当的口欲满足,稍大时就导致吸吮手指、咬指甲等习癖。其对以后的影响,还包括喜欢接吻、贪食、嗜酒;如用嘴咬人、骂人;能言善辩、讽刺挖苦以及成年后的性欲倒铝行为(如口淫)等。另一方面,这种口欲期的发育障碍也可表现为厌食、拒食、拙嘴笨腮、语塞话少、口吃等。

  口欲期可持续到2岁左右,便转入“肛欲期”。一岁多到二岁多的孩子,正是父母对他们开始训练大小便的时期,也是婴儿建立自律与自主的阶段。此时,婴儿通过排泄大便或控制保留大便来获得快感(仍属于自我性欲部分)。这种控制性排便,不仅使他感到有主宰自己躯体的能力,而且也有间接控制父母或向父母施加权力的能力(大便或拒绝大便要由自己决定),从而使婴儿产生一种“权欲”,从对肛门括约肌的控制,直到后来发展成为社会权力意识。

  经过父母对婴儿大便的训练,培养了孩子遵守规范、谨慎、贮存、好洁、力求完美等心理成分。肛欲期的发育停滞可反映在人的一种特殊性格上,这种人平时表现严格、固执、刻板、认真、犹豫和矛盾情绪,即所谓的“肛门性格”,它是目前常见的强迫性神经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病理基础。

  肛欲期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是“阴茎欲期”(自恋期),相当于3一5岁左右。这时,原欲集中于外生殖器部位(阴茎、阴蒂)。其特征是婴儿爱触摸生殖器,通过这一行为而产生快感(即儿童手淫)。男孩常以阴茎炫耀自己,引人注意(阴茎骄傲);而女孩则产生阴茎嫉羡(在与同伴戏要或日常生活中,见到男孩有阴茎而自己没有,因此而出现自卑、嫉妒、羡慕以及温顺、服从等心理)。

  这阶段,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裸体,表现自己,这种自恋现象对未来的性心理和某些社会行为的发展有潜在的影响。如果发展出现停滞或未得到满足,在成人后,甚至结婚后仍会不断地以手淫换取快感来自慰;这些人过分地讲究修饰打扮,爱照镜子、自我欣赏,以至同性恋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性变态中的暴阴癖也缘于此,即与自恋期的固着心理有关。自尊、自爱也是这种自恋心理的缩影。那些平时总是关心自己躯体的感受,经常怀疑自己有病,多愁善感的人,也与自恋心理有关。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就是所谓的“阉割情绪”(即担心阴茎被割去,或认为已被割除。前者见于男孩,后者见于女孩)。有些男孩,当见到女孩的身体结构与自己不同时,一方面觉得自己比她们优越;一方面也担心有朝一日和她们一样(被割去),这在大人们对小男孩的玩笑话中是常常提到的(再淘气就把小鸡鸡割下来!)。前一种情况会使男孩感到有力量和丈夫气概;后一种情况会使他形成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素质。

  上面所谈的三个时期,都属于“自我性欲”范围。待孩子长到5—6岁时,原欲则逐步由自身转向他人,首先是异性长亲(父或母),而进入“伊笛普斯”期——恋母、恋父情结。

  伊笛普斯(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王子。生后,其父王听信巫士预言说这孩子要不得,长大后会杀死他。父王乃将婴儿扔到荒郊野外去。未死,被邻国国王养大。成人后带兵侵生父之国,杀死其父,娶其母为后。弗洛伊德以此神话作为“恋母仇父”情结的代表。他认为这一情结是儿童性心理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无论男女孩,在这个年龄阶段都有爱其异性长亲,排斥同性长亲的潜在心理活动(女孩恋父也以希腊神话中的伊莱克托拉——Electra命名,称为“伊莱克托拉情结”,该公主为替父报仇,竟杀死其母)。有些孩子甚至表现很突出,如反对父母接近,对父母间的亲呢行为反感,不准其他兄弟姊妹靠近父母,并因此而出现敌意和攻击行为者不少见。他们常坚持和异性长亲一起睡觉,要求父母拥抱他们等等。

  这些潜在幻想由于面对着强大的对手(父或母)的阻力,极易产生羞怯与罪恶感。更由于“阉割情结”作祟,会在心理上造成隐患。儿童对异性长亲性爱情绪,在无法抗拒的现实面前,一般均能被迫放弃或将它压抑在“心”的深层。但为了补偿这一心理上的亏损,幼小的自我便采取从父母各取一部分形象(包括父母的道德。良心等方面最有价值的东西以及作为男女角色的社会意识等)合并于己身,从而形成。因此,可以说,正确解决“伊笛普斯”情结的过程就是超我形成的过程。幼小的自我似乎是这样解释的:我不能完全占有母亲,但可将母亲的一部分拿来作为我自己的一部分;我不能排斥父亲,但也可以将父亲的一部分拿来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因为母亲真正爱的对象是父亲,如果我变得和父亲一样(自居化),就会使母亲爱我(合理化),即把性爱转换成超我所能接受的非性欲方式的情爱,而父亲也就不会反对我,进而会更喜欢我。那些在言谈、举止、脾气、秉性甚至爱好上非常像父亲的人,就是这种情绪自居化的反映。女孩也是如此。另外,女孩在成年结婚后,还可以用反转的方式,建立她自己与孩子的母子爱关系,进一步来补偿在她童年时对父恋的不足。

  如果伊笛普斯情结不能圆满解决,则可种下心理障碍的祸根。如过分固着于此情结,可能影响他(或她)成年后把性爱顺利地过渡到他人(非父母的异性)身上去,从而导致恋爱、结婚,包括在对象选择上的困难,如有些人就是找不到理想的对象,以致拖到大男大女,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伊笛普斯情结的阻力。有些人倾向于寻找父型的丈夫或母型的妻子,也出于同一心理背景。只是这种现象往往被人忽视而用社会因素去解释而已。如在伊笛普斯期过分自居于异性长亲(如男孩自居于妈妈)则可在以后发展为“异性化”心理和同性恋倾向。

  至于阉割焦虑则会明显地影响正常男女交往和性生活,构成性功能障碍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假说把中心放在“伊笛普斯期”上,这在以前的口欲、肛欲和阴茎欲就称之为“伊笛普斯前期”。那么,它的后期发展又如何呢?

  “伊笛普斯后期”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12岁期间,此时性心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一切童年早期的性幻想与性欲冲动都被压抑下来,而突出地表现为学龄期的勤奋和自我壮大方面。

  青春萌动期12—16岁,由于生理特别是内分泌的剧烈活动,原欲又重新被启动,那些早期发展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被压抑的性心理特征开始发生影响,伴随性生理结构的成熟而活跃起来。此时的快感区可泛化遍及身体各角落,对异性的诱惑和向往心理主导了这一时期,但由于超我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部心——性反应的可能性,其发展是否顺利,一方面取决于童年早期体验,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文化背景。性敏感与性压抑是并行的,而心理转移和升华则是他们主要的对应手段,大部分安全过渡,一部分确实陷入困境,产生各式各样的“青春期心理挫折综合征”。

  青春后期系指16—18。一20岁这一阶段,这时,性心理或性欲冲动基本上已达到成熟地步,性爱的对象以异性为主,性活动也以生殖器为主导。女性,快感区分布在口唇、脖颈、乳房以及生殖器周围;男性快感区则主要集中于生殖器本身。任何与异性的接触都可引起心——性反应,同时伴有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和交感神经活动。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在心—一性发展中,原欲冲动可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团着和退行、如果一个青年人,在心——性反应方面不是以生殖器为主导,寻找性发泄满足的目的和对象不是针对异性其人,则说明其性心理发展发生了故障。又如,有些人当遭到心理创伤或情感危机时,其本来已发展出来的性心理可以退回到伊笛普斯前期去,结果表现为性变态,像“含阳”是口欲的表示,“鸡奸”是肛欲的表示,“露阴”是自变的表示等。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