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替孩子作决定并不都是坏事,关键是我们必须思路清晰,能够预先分析自己为孩子所作决定的好处和坏处。孩子的眼光和兴趣往往都是短暂和当下的,并不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对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益的决定。这时父母如果“该出手时不出手”,就是对孩子极不负责。
在美国,从中学开始,学校就给孩子们提供很多选修课。因此每个学期之前,我们做家长的都要花些时间研究该让孩子选修哪些课程。
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喜好和他自身的特长。这样孩子不管是偏向于文科、理科,甚至艺术或更细的分类,从中学开始他就可以有所侧重地学习。而孩子学得越细越精,针对性越强,他的动手能力也会越强。这样孩子以后在专业方面的培训才不会变成眼高手低,只会低头读书,不会抬头看路的人。我的儿子Brian,他选学的是Computer Graphics(电脑绘画),现在他已经开始学习用电脑画图,而且画得还很不错。他现在才10岁,如果坚持不懈地这样练下去,我相信当他大学毕业甚至18岁时,他的电脑绘画能力一定非常出色。
其次,要考虑孩子的喜好,但并非喜好就一定满足,父母需要为孩子选择真正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兴趣班。
Ashley在选课问题上,曾和我产生过比较大的冲突:她想选修合唱,而我希望她选修演讲。她的理由是合唱课很有趣,而且她的小伙伴都选合唱课了,并且合唱课没有压力,只要跟在别人后面唱就行了。是的,在选课上,孩子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一条对她来说非常容易的路,而我的理由是歌唱家不是她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她想学唱歌的话,请个家教同样可以学得很好;但是从小锻炼演讲能力的机会,一旦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当我与Ashley出现矛盾的时候总是需要做一个决策,不能简单依靠“辩论”的方式来进行决策,而应该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我们将决策的好处与坏处进行分类,每个的重要性打上分数,打上分数后看看谁得到的分数比较多,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这相对来说比较公平。这种方法在企业管理中被称为“决策树”(decision tree),“决策树”是MBA的一种管理与决策技巧,但我将其简化后变成我们家庭的一种决策方法。[决策树一般都是自上而下地来生成的。每个决策或事件(即自然状态)都可能引出两个或多个事件,导致不同的结果,把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
为了到底选哪门课程,我们召开了一次小小的家庭会议,并且通过“决策树”的方式来共同选择选修何种课程。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下这些条件:
演讲与唱歌是否都要学,还是哪样可以不学。我们共同认为演讲很重要。我认为掌握演讲技能对于Ashley人生目标的实现是有必要性的。
那么是现在学演讲还是将来学演讲,是现在学唱歌还是将来学唱歌?
条件1:老师教授:演讲与唱歌都需要。
条件2:环境:演讲需要有一个大礼堂,台下观众的参与也是我无法为女儿提供的资源。而唱歌则不强求这样的环境。
条件3:是否任何时候都能学:在社会上有教唱歌,但很少有教演讲的。并且优秀的声乐老师比优秀的演讲老师要容易找得多。
最后,我们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对Ashley说:“你不能为了逃避挑战而选取容易的事情去做,因此演讲课是你最佳的选择。”
结果显示,Ashley确实爱上了演讲课,并在学习团队中找到了乐趣以及成功的成就感。期末的时候,她告诉我,所有课程当中,她最喜欢演讲课。
这说明作为父母,必须看到孩子身上的潜能,去挖掘,促使孩子去挑战。
知子莫若父,孩子从出生一直到青春期,她的性格、喜好都在父母眼里清清楚楚。一个善于挖掘孩子潜能的父母,会从孩子平日的习惯和性格特点上看出她的一言一行、爱好倾向和脾性,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规律。例如:发现孩子可能不喜欢绘画,但却对音乐很有感觉等等,随后在她比较有感觉的那块进行诱导和鼓励,并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她更适合参与什么样的活动,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有可能在哪个方面发挥出个人的潜能等等。
在这方面,父母做得比任何一个老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