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杀人非偶然

当马加爵渐成“被人忘却的记忆”,当药家鑫杀人案以药家鑫被判处死刑而告终,当留学生因学费的问题将刀刺向母亲,当中南大学的王某将刀割向女友等大学生恶性案件再次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与大学生有关的骇人听闻的案件呢?是因为教育,还是因为其它原因?为此,我们向著名心理专家贾岛咨询了相关问题,接下来,贾岛老师将为您详细解读。

教育制度本身有弊端

在当今社会,各类学校依旧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因为要考虑到升学率,考虑到就业率,考虑高分,制造出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

贾岛老师说,“我们国家现在教育的全部与“真谛”,仍然是过分倚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非判断标准、价值观念的教育却是缺失的,当然也包括对敬畏生命教育的缺失等。这,或许就是“中南大学王某”“药家鑫”们给我们的教育敲响的警钟。”

“人之初,性本善”,生命教育,做人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原点。回想起泰戈尔说过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把生命教育视为原点可谓正本清源。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药家鑫”“中南大学王某”,缺失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敬畏,而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存在的弊端。

应关注大学生心理成长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小,而且受到的教育也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人格心理方面并不成熟,尤其是当下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和溺爱中,在进入大学和以后的社会中,将会出现较多的极端问题,也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恶性事件。

“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只要看重学生的分数。”贾岛建议,“作为学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忽略了心理成长,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合格的人才,甚至会成为社会的‘危害’。”

贾岛表示,很多大学生犯罪的原因都是满足个人的虚荣心,极个别的是出于报复的心态。校园悲剧的原因很难用一两个关键因素来概括。缺少亲情、自我不认同、没有价值感、对未来生活没有规划都可能成为校园伤害案件的原因。

作为学校,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同时,老师、家长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多一点倾听,多一份接纳和支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培养。

一场社会悲剧,一种社会心理

中南大学割喉案,马加爵,留学生刺母,药家鑫事件绝非是一个个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表明我们的制度和社会,针对大学生心理成长教育的缺失。同时,以上案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性格太过自我,缺乏责任心和抗挫能力等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

“小的心理问题也可变成顽疾,导致不健康的心态。当心理问题升格为反社会的敌意,伤害了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就会触犯法律。”在贾岛老师看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观、心理健康知识十分必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抗挫能力应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必要训练。要重视大学适应性教育,特别是从高中向大学的转变过程,让学生和家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