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今天大谈幸福感的消逝,似乎是一个非常不合适宜的举动,因为生活在其中的这一代年轻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是最没有理由抱怨或侈谈“不够幸福”的一代人。然而,在他们的心里,失落、悲观、消沉等种种不幸福的感觉事实上却从未消失过,甚至始终顽强地存在着。显然,理论构想与现实存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那么,面对这种反差,社会何为?教育何为?与这些孩子最为贴近的教师们又何为?这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心灵史。因而,如果我们要探究某些特定阶段中的教育体系及其教学效果的是非优劣问题,从考察中小学生在相应变化的时空背景下所特有的发展演变的心理感受这一角度嵌入,就不失为一种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办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幸福感,就是主体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及自我到达完满统一,并对这种完满统一自我认同及欣赏的感觉。主要是1977年以来,这种幸福感最初得以具体地体现。以新时期小说家刘心武的《班主任》的发表为标志,重新发掘并解放被十年动乱扭曲和残害的青少年的真实天性–成为当时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幸福感”这个抽象的概念开始具体化,并实实在在地渗透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中,成为可感、可视的现实存在。大体上讲,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其表现形态分别以三种物质为象征,即积木和书籍时代、电子游戏机时代、网络时代。
1. 积木和书籍时代
80年代初,对于刚刚开始成长的中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时代。尽管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大的变革:对历史伤痕的反思、与封闭传统的决裂、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等等,但中小学生们对此却无知无觉。他们出生在70年代中后期,正逢社会黑暗即将过去和正在过去的时候。因为年幼,他们不需要承担社会历史的责任;因为新生,他们被社会赋予一切希望和可能,他们能够享受到一切所能看到的、感觉到的和被给予的东西。在那个觉醒的时代里,他们是最为富有的一部分人。流行于当时中小学生中的一项时髦游戏就是玩积木,年龄较大的则选择读书。前者在一种类似手工劳动的情境中复活了孩子的创造天性,也通过激发他们对造型的想象力满足了其对某种不确定的理想世界的构想欲望。因此,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统领着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后者则相对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因为读书不仅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也是当时非常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这两种活动都象征着对人类大脑和心灵的无穷开发,它们不仅能够培养人的智性思维,也潜移默化地促成中小学生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形成。站在今天的评判标准上来遥观当时的状况,我们可以这样说,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社会氛围的无形影响,而非完全的课堂教育。中小学生们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被最大程度地给予了获取幸福感的可能性,并且实际上,他们也非常幸福。更进一步说,他们的幸福极其单纯,不包含过于复杂和模糊不清的内容。比如说,为了书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悲喜,为了某个模型的成功设计而欢呼等等。他们的心理意向是专一的,思维方式也相对单一,所以,这种幸福感极容易获得,也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并且很难失去。它们充盈着当时中小学生的生命,使后者生活很简单而且快乐。由于这种幸福感的获得是和特殊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因此它是单向度的,它无法再在以后的任何社会形态下成为绝对占优势地位的心理感受。
2.电子游戏机时代
出生在80年代末以后的一代孩子到了90年代中前期成为中小学生的主体。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子游戏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以令人难以预料的速度迅速占领了市场,并充斥了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宣扬速度,强调竞争,崇尚强人因此成为整个社会,包括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机制对于学生的控制越来越倾向于硬性规定,在上一个时代里的自觉而松散的自我约束和社会无形管理已经逐渐被目标明确、主旨突出、手段强制的学校教育所替代。为了争夺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为赢得被社会群体所规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地位,为了获取对未来生活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后者不得不把绝大多数时间花费在教科书上,而无从顾及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当时的教育体系把应试作为对学生主要的评判标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知识补课和知识积聚成为中小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知识创新和学生的素质培养。我们当然不能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空泛地谈论这一话题,也无需否定这种教育制度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关键作用。但是,辩证地看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这种教育机制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学生幸福感的丧失。大多数中小学生为了逃避家庭、学校和社会强加于他们的沉重的责任和义务,常常花大量时间泡在电子游戏机上。这不仅因为玩电子游戏机是风靡当时整个社会的娱乐活动,更是因为它象征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小学生可以在其中游戏、竞赛,甚至战争,它有一套游戏规则,不必遵守现实社会的条条框框,更可以把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发泄的情绪以合理并自由的方式宣泄得淋漓尽致。它是学生们对学校感到厌烦后的好去处,也是对自己的生活感觉无聊时的避难所,它因此得到了中小学生的青睐。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他们一进入电子游戏机的虚拟世界就觉得仿佛找到了刺激和快乐的感觉,而当从中走出来后,他们又觉得更加心神不宁和烦躁,然后再花更多的时间投入虚拟的现实,但会感到更无聊。电子游戏机就像鸦片一样让那个时代的中小学生深深地上瘾。在这个像怪圈一样的世界里,这些学生感觉不到幸福,尽管他们比上一代人拥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甚至包括思想感情。但是,在电子游戏机之外的世界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些被动和消沉。他们无意在现实中寻找理想,甚至也不寄希望,他们宁可把这种青少年的美好梦想投放到一个并不存在的假想中。说他们是有意识的逃避也未尝不可,或者说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与他们所不满的社会、教育、家庭及其赋予前者的责任、义务保持距离,并无意识地抗衡。他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并不满意,对社会的阴暗面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比较早地掌握了某些社会规则,又不愿意屈从于此,所以他们经常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只对同龄人开放,而对教师,他们已不再信任。在这些人的身上,获得幸福感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3.网络时代
这个时代可以从9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比以往任何形态的社会都丰富。并且,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个时代最热衷于捕获信息,知识成为软指标,效益成为最终衡量人们劳动价值的尺度,网络就是这个社会的代名词。网络构建的是一个仿像世界,比起电子游戏机来,又更多了一些可靠性和可信度。并且,网络正以速度和高容量的信息著称。对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而言,网络不仅意味着与这个世界的唯一快捷和可信的交流方式,它几乎就意味着一切。和从前两个时代相比,这个时代的中小学生已经彻底抛弃了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他们不看重传统,也不认可过于沉重的使命话题,甚至也很少对事物作价值判断,他们所热衷的只是现在,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对此,他们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惊人的接受力。他们在网络上聊天、讨论时事、发表对社会的不满,甚至还可以遭遇网络爱情。经由网络,这一代学生几乎就像打开的窗户一样接受一切,无所不知。在他们的眼里,网络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真实。他们常常标榜成熟,对教师和家长的说教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觉得当今的教育体制陈腐而且不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是,他们也不愿意和成年人沟通,尽管他们非常渴望自己被成年人尊重。他们囿闭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天地里,对一切现象都冷眼旁观,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不能说这些孩子没有幸福,因为他们抛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反而使其比任何时代的学生都自由自在。他们可以选择一切、拒绝一切、评价一切,也可以推翻一切。在理论意义上,他们已经拥有了整个世界。但是,他们仍然找不到幸福,或者说,其自身也不知道自己幸福与否。
总之,日子就这样丰富多彩地过着,有烦恼、有快乐,但很难说有幸福的感觉,幸福感正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悄然消逝。这是当前教育事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教育不能充分社会化,教育与社会严重错位甚至脱节。这种错位和脱节,导致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变得僵硬,不仅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极不理想,并且必然要引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幸福感悄然丧失的同时,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荡然无存。
首先,问题表现在现有教材不能与当下社会现实充分结合,前者不能展现新时代的新现象,没有时代感。因此,学生不能通过书本认识和了解社会,容易产生“所学无以致用”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仍然满足于课堂教学和知识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现实感的培养,无形中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再次,教师不注重发展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即使抱有良好的愿望和满腔的激情,也无法正确地表达和实施教学理想。
第四,在社会大形势的冲击下,教师淡化了传统教育中言传身教的准则,不能从行为修养、精神素质,乃至表情、动作、眼神、姿态、服饰等等微小的细节和学生进行非语言交流,隐性教育的效应微乎其微。
第五,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过于狭隘,仅仅局限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传统教学层面上,无视社会改革对学生心灵的冲击,从而无视对学生进行广泛意义上的情感沟通,诸如培养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进行价值评判的能力,关心和改善现实的使命感等等。
在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幸福表现为一种自由。说白了,就是获得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的权利。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受到纪律的约束,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因而纷纷转向网络,寻找这一抽象自己的现实替代物。他们以为他们找到了,因为在靠文字和图画构造的电脑屏幕上,任何一个人都是主人。事实上,从他们并未因此感到生命的完满这一点来看,找到自由,或者说获得幸福显然是一种假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所应努力的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回和重新获得幸福感的人。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工作。
1.把网络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教师教育结合起来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教师不能无视网络的存在,更不能试图把学生从中强行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教师要摆正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认清网络这一重要的社会内容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各种正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该回避社会热点和焦点,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社会中去,通过自身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体验,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复杂感受。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与学生对话、讨论,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并愿意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正面的心理疏导下,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上进行自我教育。即从网络获取信息,对网络内容进行是非优劣的判断,从有序的网络世界中汲取有益成分,培养自律意识等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赋予网络以活生生的生命,使它不再是横挡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富有活力的、沟通师生情感世界的最佳中介。经过网络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缩影,教师要逐渐转移学生过于迷信网络而有些偏离现实社会的心态,使学生从关注网络到关注社会人生,并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作出正确的反应。
2.将学生从迷失、走远的自我拉回到真实的自我中来
这个时代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实际和过于早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后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学生,更不能把它简单地视为青少年的蜕化或堕落。教师要敢于正视这一时代普遍存在的“少年老成”现象,用发展的方式给予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本着平等的原则与学生展开交流,以对学生的理解作为教育的大前提。当学校、社会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化地压制学生的种种想法,而要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帮助疏导他们的失望情绪和厌烦心理,在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基础上恢复学生的真实天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交流技巧。要充分认识到当今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多样化的成熟社会,学生不再是无知的小孩子,教师也不必充当高高在上的监护人的角色。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学生的成人化,并善于鼓励学生对社会的阴暗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全面开放学生的,把隐蔽的问题表面化、具体化,从而利于恢复学生的真实本性,使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3.树立学生理想的自我想象
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理解和宽容当代中小学生的某些心理或行为,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尤其不能借口社会没有固定的英雄模式,而不管不顾学生不树立远大理想的现实问题。对于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美育,同时也包括道德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永远都是首要的职责。由于社会的发展,美育和德育的内涵已与过去完全不同。在学生的心中,衡量真善美的标准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性,今天的教师同样应该正确认识到美育和德育现代化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思维,能够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并善于及时把自己的发现和认识传输给学生,通过梳理学生良莠杂陈的思想状况,教会他们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对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问价值判断并笼统接受一切社会存在的不正常现象,教师要能够进行分辩,并善于从中提炼出真正属于精华的东西,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辨别美丑,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信心,并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