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可以说“不”

  读懂宝宝逆反心理,父母可以享受其成长过程

  “他在一岁半以前简直是个小天使,大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快两岁了,就成了小魔鬼,大人让他干什么,他都说‘不’,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不尿尿,每件事都要折腾半天,简直要被他折磨死了……”在育儿论坛上,发出这样抱怨的往往是两岁宝宝的妈妈,她们互吐苦水,最后只能从“可怕的两岁”这一说法中聊获安慰。

  两岁左右的宝宝常常把“不”字挂在嘴边,逆反行为多多,确实很让妈妈伤脑筋。可是,逆反是孩子的错吗?其间隐藏着什么成长的秘密?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为人父母其实应该享受宝宝说“不”的过程,在批评宝宝前该反思自己的行为。

  逆反随自我意识而启动

  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些9到24个月大的孩子按年龄段分成几组,在孩子鼻子上悄悄点上一颗红点,然后把他们抱到镜子前面,结果发现要等到18~24个月大,孩子才会去擦鼻子上的红点,表明他们这时才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小一点的孩子对镜像的反应就像对待其他小孩。科学家们反复实验后得出结论,宝宝的自我意识是在两岁左右萌芽的。

  有趣的是,宝宝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频繁说“不”的,被妈妈们认为是“顶牛”,但在儿童心理学家看来,有时宝宝嘴里像自动化反馈一样的“不”,恰恰是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标志,认为是“坚持自我”。因此,家长不用怪宝宝脾气太坏,也不用自责在哪方面做得不好,宝宝才会这样执拗,而应带着享受的态度来陪伴宝宝度过这段叛逆期,并辅以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软硬兼施让宝宝没机会说“不”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宝宝不断向世界发表“独立宣言”——“宝宝,要洗澡吗?”“不!”“要尿尿吗?”“不!”“要吃饭吗?”“不!”……这时你不能冲他们乱叫乱嚷,更不能随便打屁股,可以改变说话方式,少用一些疑问句,多用一些肯定句,换成“宝宝,洗澡时间到了”,“是上床睡觉的时候了”,“该刷牙了”,再发挥一点幽默感和想象力,把毛巾说成是在他脸上找饼干屑的小老鼠,把牙刷说成是在他嘴里找蛀虫的大夫等。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多处在秩序敏感期,喜欢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秩序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有助于预防他们成为逆反大王。如果你能在生活中建立节奏,让宝宝一日三餐、洗漱上床、玩耍游戏的时间相对固定,便可免去很多争执。

  创造一个尽量少对宝宝说“不”的环境,例如在客厅里为宝宝专设一个活动角,准备一些专属于他的书籍和探索材料。不必买贵价玩具,从外面捡来一花一石、一草一叶,从家里搜罗的旧布头、旧杂志和旧信封,洗干净的小锅、小碗、小木勺乃至弃置的泡茶器,都是绝佳的玩具。他们可以在里边玩上半天,从中获得关于不同物体的丰富感官印象,养成专心探索的习惯,会对他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多带他们去户外,让他们疯跑和游戏,既有助于肌肉发育,也可以让他们发泄掉很多精力,这样,你就不必为他在家里爬上爬下、跳来跳去而提心吊胆了。

  妈妈尽量少说“不”,宝宝说“不”的频率自然会降低,但这不等于不对他说“不”。如果宝宝在商场胡闹,可立刻将他抱离现场,告诉他这么做是没有用的,在他逐步平静后,再回去,如果他接着胡闹,就再抱走,直到他放弃不合理的要求为止。当然,在他放弃以后,你可以拥抱他,安抚一下他的失望情绪,但决不能失守底线。

  宝宝用“不”与父母博弈

  两岁宝宝在学习和探索的时候,大人老去骚扰他,让他不得安宁——宝宝正专心研究蚂蚁打架,这是他将来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基础,奶奶怕他弄脏裤子,不由分说就把他拉起来;宝宝正一心一意把手中的玩具往地上扔,以此体验重力,爸爸误以为他在捣乱,虎着脸把玩具抢走;宝宝正聚精会神学系鞋带,着急出门的妈妈冲过来,风风火火把鞋带系好……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对充满学习热情的宝宝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的“冒犯”,他们又哭又嚷,甚至赖在地上不起来,嘴巴里叫出一个又一个“不”,其实是在扞卫自己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权利。

  宝宝说“不”还可能是在模仿父母。如果数一数自己每天对宝宝说了多少个“不能”、“不要”、“不可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宝宝满嘴都是“不”了——他不过是“学习妈妈坏榜样”而已。除了模仿,他还想试探父母的底线,例如你带他去买玩具,本来说好买一个,偏偏他在现场大哭大闹,一定要买两个,否则就不走。如果你屈从了,他下一次就会要求买三个,因为经验告诉他,只要说“不”,妈妈就会让步,但你如果坚守约定,任他赖地哭闹,绝不迁就,他知道再怎么闹也没用,下次自然收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