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草莓化”是社会难承之重

  4月21日晚,苏州市碧波中学一初一年级的男生从学校教学楼四楼跳下,送往医院抢救后不治身亡。据警方初步调查,事发前当晚,该学生曾在家中与家长发生口角,后离家出走。

  因为与家长发生了一些矛盾,就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这个男孩的悲剧令人痛心更令人震惊。与其说这只是出在苏州一所中学里的一个个案,不如说它反映了孩子心理素质低下这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一项历时5年、覆盖全国城乡的青少年调查前不久公布结果:青少年情感素质呈下降趋势。形容孩子情感素质弱化,有个形象的比喻曰“草莓化”:外表光鲜艳丽,内里一片苍白;外面疙疙瘩瘩似乎挺有个性,其实却经不起一点挤压。

  孩子的“草莓化”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在家庭,家长一方面把“再苦不能苦孩子”发挥到极致,孩子从小到大,都没脱掉娇生惯养的襁包,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灵则被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预期挤压而变形。在学校,孩子成了考试机器,为了成绩搞上去,一切天性皆扼杀,个性稍有张扬便往往触犯教规。天长日久处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中,孩子的心理能不出问题吗?

  孩子的“草莓化”集近忧远虑于一体。近忧是不知哪天又有哪个孩子会动了轻生念头;远虑是“草莓化”的孩子将来又会如何?应试教育既把成“才”之路变为一条独木桥,又把成“人”之路变为盘陀路。有识之士说,如果只为了应试,这样的教育必死无疑。信哉斯言。然而孩子在“必死无疑”的应试教育死去之前,却已先成了牺牲品。

  自杀可以预防。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最好的预防,乃是平常时节的挫折教育、磨砺教育,强化心智意志,换言之就是先要“去草莓化”。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当走出校门的是一群“心病”缠身的“废人”时,我们的社会是否也会“草莓化”?从这个角度看,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清晰的价值观,提高其抗逆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强心”,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我们的社会“强体”。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