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谁来管

  春节将至,孩子们欢欣鼓舞地等待着厚厚的大红包,很多家长却为此感到实在有点烦——这少则百多则上万的压岁钱,究竟应该归谁管?怎么花?在压岁钱的问题之下,家长还有更多有关“钱”的教育的各式困扰。

  “妈妈,我要去挣钱!”

  “哦?你知道怎样挣钱吗?”

  “知道,就是,摁,摁,摁,滋——”

  看着2岁半的儿子一脸严肃地比划如何在ATM机上取款的可爱模样,安文不禁笑成一团,同时也在心里打了一个大问号:“我要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挣钱’吗?孩子长到多大,才能理解‘钱’的全部含义?”相信这个问题,每个家长都思考过。

  让孩子管钱,助长花钱的欲望

  不要以为带孩子逛了几次超市,钱的概念便牢牢树立在儿童心中。曾有研究人员对100名3-8岁的儿童进行过调查,询问他们“钱是从哪里来的?”得到最多的答案是“钱是从爸爸的兜里掏出来的”;其次是“钱是银行给的”;再次是“钱是售货员给的”;只有20%的孩子说,钱是工作挣来的;还有一些特有意思的回答,比如“钱是长在树上的”。

  如何知道孩子认识金钱、学会花钱,差不多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是否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管钱,家长们最常见的考量就是“让孩子管钱,会不会助长他/她花钱的欲望?”其他的担心还有“怕孩子学会攀比”、“不知道节约”,还有“钱少了产生自卑”等。

  现实中正反两面的例子都有不少。小麦的女儿就曾在7岁生日当天将奶奶给的100元钱“一次性”换成了满书包的糖果,吓得小麦再也不敢让孩子“自己花钱”;而在同样7岁的彬彬家里,妈妈的尝试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去年上小学开始,我每星期给他20块钱,同时规定好有些东西我是决定不会给他买的,想要就花自己的钱去——结果,他反而知道节省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胡花了。”

  到底给孩子多少钱合适?多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跟着感觉走”。因此,除夕之夜的压岁钱就成了每年一次躲也躲不掉的大考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越来越坚定要求由自己来支配这笔“大额财产”。这时,身为家长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差不多”真实的世界

  “谁来管钱的问题,最终还是教育的问题。”心理专家姬雪松提示我们,“到底要给孩子多少钱,具体数字没有固定答案,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最基本的原则,是家长需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与外部世界近似相同的成长环境’。”

  那种实际很富裕却只给孩子非常少零用钱的家庭,和经济条件有限却一定要让孩子过贵族生活的家庭,可能都是源于家长自己某些有关钱的“情结”没有处理妥当。“有些家长会出于嫉妒,对自己孩子管理十分苛刻,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另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本质上则是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幻想’。这些做法都是在割裂孩子成长环境与现实的关联。”

  但所有的事情又都不能只看表面。如果家长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类似的“差异”也可能是积极的教育方法。“比如有计划培养孩子的‘不放手’;或者,基于孩子已经表现出成熟的规划用钱能力的一种鼓励。”姬雪松补充说。

  在游戏中接触现实

  苏拉5岁的女儿要把自己的“大作”拿到美院学生的小市场里出售,并且标价100元一幅。这让她非常困扰:“我是应该陪着她在寒风里傻站一天,等待最终的失落?还是出钱请个人‘买下’孩子满怀信心的蜡笔画?”

  “这位母亲的困境,在于她完全使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孩子的问题。”武汉的心理医生张沛超解释说:“钱与自尊、与身份、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是太过复杂的概念。母亲河家庭作为孩子的‘过渡性环境’,如果将现实以如此‘有冲击力’的方式直接呈现(带孩子去市场),结果可能会打击他/她向外部世界探索的勇气,不妨以游戏的方式将现实温和地带给孩子。”

  为什么一定要真的去市场呢?苏拉后来与女儿在家里玩了一次“个人画展”的游戏,还顺便邀请了楼下的小朋友来参观。结果是尽管每幅画的价格只是一块饼干,但女儿还是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但小姑娘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伤心,只是模模糊糊明白了“原来你想卖,还得有人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