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我们传统的敬老节,我们应该多关心一下父母以及身边的老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6亿,其中的大多数又是属于空巢老人这样一个群体。空巢老人一般指的是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全国3.4亿个家庭户中,至少有2340多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心灵咖啡专家提醒:孤独、焦虑、无助感、无成就感都是空巢老人普遍的心理问题,而且空巢老人最易发生老年抑郁。

  1、无成就感

  退休后,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在家里无所事事自然感到冷清、寂寞。

  心灵咖啡解释:人际圈子窄、兴趣爱好少,还不能适应退休之后的生活,导致心理上的无成就感。

  心灵咖啡建议:在退休之前就应计划退休之后的生活,退休以后可以做自己平时喜欢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扩展自己的爱好,比如画画、书法、音乐、钓鱼、爬山等。扩大人际交往,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2、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

  很多老人经常打电话给子女,或者做好一桌饭菜等孩子们回去,甚至因为想见见子女而产生躯体疾病。如果子女感到厌烦或者嫌其啰嗦,将会加重老人心理上的孤独、焦虑感。

  心灵咖啡解释:人老了越来越像小孩,对子女的依赖好比儿童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这种强烈的依赖来源于“分离焦虑”,所以,家里的老人会经常打电话给你,“啰嗦”很多事情。减轻其心理的分离焦虑。

  心灵咖啡建议:其实子女只要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你会发现父母的需要很简单,他们需要被关注。心理问题从躯体上的疾病体现出来,潜里就是希望被爱、被关注。所以,对子女来说,听老人讲述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听。如果子女学会倾听,至少可解决父母80%的心理问题。

  3、不再被需要

  小李的妈妈自己一个人住,子女非但不关心她,还经常指责她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好。最近两年老人喜欢上捡垃圾,家里堆满了杂乱的东西,子女要扔掉这些东西,她就很难过。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垃圾,原因就是她觉得自己像垃圾,跟垃圾“同病相连”。

  心灵咖啡解释: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多源于和子女之间关系出现了问题。时下,一对年轻夫妇赡养4个老年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子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难得回家看望父母,家里的老人就会产生一种“没人再需要我”的感觉,所以小李的妈妈才感觉自己是垃圾。

  心灵咖啡建议:父母需要的关心,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生活上的照顾,而是“被需要的感觉”,比如子女可以给老人谈谈个人工作上的问题,虽然他不一定给出建议,但老人觉得子女还是需要我的指点的。

  作为子女,不能单纯的认为去看望父母,就应该帮他们做点事、买点保健品或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物质上的给予并不足以慰藉他们的心理。有调查显示,老人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关心和关怀。有时候,哪怕是打个电话,或者只呆一会儿,也会让他们觉得你在想念他们,这种态度对老人的寂寞心理就是个莫大的抚慰。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应当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可以说,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作为父母,应该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水平。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其次,要尽量与子女保持宽松、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子女在情感上和理智上、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子女“离巢”,也会增加与父母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再次,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另外,对于患有较严重的“空巢综合征”的老人,如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或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贻误病情。

  心灵咖啡相关推荐:

  * 你是否愿意花一点时间将你对父母的感谢在此表达出来?

  * 健忘的老人更长寿

  * “老来俏”有助心理健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