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李子勋深圳讲座)
我准备了很多的讲座,包括心理、生理、智力成长内容,因为时间有限,我还是着重谈学习。
过去我们有一个误解,我们以为学习是靠左脑完成,当然在理性科学的学习上主要的视觉和知识的摄入是靠我们的左脑,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在整个学习上右脑才是关键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知识是通过词语、语言和书本上的文字进行交流。在神经实体上我们看到了识别这些文字的确是靠我们的左脑,但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对整个知识的理解要靠右脑的综合能力完成。也就是说右脑的功能是比左脑更深厚、饱满的一个神经系统。
看看这些图片,每个孩子都具有他的特色,我以四个关键词和四层关系来讲,我们讲了之后开始进入如何让孩子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发展。
四个关系
四个关系是指每一个人都活在四种关系里面:
第一种关系是心理学最看中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对于一个儿童来讲,儿童和自己的关系首先是在两岁以前基本完成,在两岁以前,如果这个孩子受到妈妈全方位的关照和关爱,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孩子跟妈妈形成的这种互动关系就会使他的内部心理结构饱满,包括自信、安全感、自尊、爱和被爱的能力。在西方心理学的理念中认为,两岁以前妈妈不要离开孩子、不要上班、不要工作,要全方位的陪伴孩子。在欧洲和北美,妈妈要陪伴孩子到5岁,孩子在5岁之前有一个时期就是心理学中的孩子建立“人际模型”最重要的时期。
人和自己的关系是早年形成的,就是妈妈对你的态度,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对儿童早期形成的关系就决定了这个孩子成年以后所有的关系,我们说“决定”这个词不好,应该说是“影响”了孩子对今后关系形成的内容。
第二种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包括他和亲人的关系、家人的关系包括父母的关系,社会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普通人的关系,人生活在和人的关系里面。
第三种关系是和社会的关系,这个社会是现存在我们周遭环境,我们社会的主要文化,社会的秩序、规则,比如说学生要考大学,这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所以每个人都和社会发生关系。
第四种关系比较复杂一点,是人和存在的关系,存在是什么概念?像5.12地震时我们明白,地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说我们的星空,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我们要进行科学发展观,要仰望星空,为什么要仰望星空?因为星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人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就会感到人类的渺小,或者感觉到知识、事件的深邃深奥,就不会那么骄傲,同样我们会充满和存在的交流。人和存在的关系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的。
今天要讲的是人和自我的关系是在早年形成的,最重要的帮助者、抚养者是妈妈、然后是爸爸,包括抚养孩子长大的亲人们。我们现在复习一下孔子说的话,当我们读这些话时要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能不能做到陪伴孩子长大,而不是逼迫孩子长大。《论语》里面谈到“十之有五才立志学习”,当时的学习主要指男性,古代时读书者是男人,这句话也是对男人说的。女性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比男性快,心理学认为女孩子7岁相当于男孩子8岁,想到这一点你们就不要惊讶为什么小学的时候女孩子学习好,因为女孩子的心智比男孩子聪明,小时候发展的快。我们也知道,在小学和初中前三名常常是女孩子,这没有什么奇怪,男孩子总是要晚一些。十五岁立志下去后,对女孩子来讲十二岁要开始懂得学习了,在四、五年级时,女孩子就刻苦学习,他们中学学习非常好是很正常的,男孩子要到初二、初三才懂得学习,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是不是还有这种平常心来看待孩子呢?
四个关键期
在这个讲座中我们要讨论初始状态怎样让孩子智力发展。我先讲四个关键期,因为其他老师要讲,我就用简单的方法讲,每个人成长有四个心理发展期,第一是两岁以前,是依恋期。5岁前后孩子的分离期,就是孩子开始把兴趣从家庭转向了社会、幼儿园。在五岁以前送他去幼儿园似乎是“杀”了他,但是五岁以后孩子会主动说“我要去幼儿园”,因为他的兴趣慢慢转向了外部的世界,他开始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包括和老师接触关系。
在依恋期每个人的心理结构都会受到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他和妈妈的关系和亲人的关系,我们知道,两岁以后孩子会发展更多的关系,比如说和爸爸爸的关系或者是带养阿姨的关系,如果在两岁以前不是阿姨带他的话,他很难和阿姨建立关系,他会依恋他的妈妈。有的妈妈说孩子非常认人,除了妈妈谁都不要,这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生气和批评孩子,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是试图和妈妈形成一个共同生活的关系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分离期,分离期主要在2-5岁期间完成,这个分离期主要靠爸爸,父亲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儿童的活动,爸爸再忙再累都要抽时间和孩子玩,一方面可以让妈妈和孩子的依恋分开,妈妈爱孩子比爱丈夫还要深,因为孩子是妈妈的一部分。爸爸要做的事情是关心太太、爱太太,成为妈妈和孩子的第三者,把妈妈从孩子身边带开。如果先生不做这件事情,孩子和妈妈的依恋会比较直流,这对东方人来讲没有问题,东方人是以家庭为主导的分化需求,也就是说每个孩子不需要分化到独立的个体,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结构,所以东方的孩子给妈妈睡到5-6岁都没关系。但对西方文化来讲,像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看法,会认为妈妈和孩子粘得太紧了,但东方的文化不认为这是麻烦,认为是正常的,当然我们也认为是正常的。心理学的主导理论是从西方的理性发展而来的,东方更加的感性,通常以感性的方式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一定在这个阶段非要分离。其实东方的男孩和女孩和爸爸妈妈并没有和父母完全地分离开,像我们到40岁、50岁时还会非常在意爸爸、妈妈的看法,希望能够和他们的意见一致,这样的行为就是来自于东方文化。所以爸爸、妈妈在学习心理学知识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全部,心理学只有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才是有价值的。
从理论结构来讲,在这个时候爸爸要介入,夫妻两个要“重归于好”,因为孩子成了第三者。家长要让他更独立的长大,在美国,两岁的孩子要分房睡觉,就是要让孩子独立的承受孤独、恐惧、黑暗、害怕,为什么?因为这些感受会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当孩子一个人在房间睡觉,醒来后他会哭,妈妈就会来,但后来慢慢的孩子的内在能力会增强,到五岁后他的心理结构就会变得比较成熟。东方的孩子相对来讲比较温和一些,因为我们怕他害怕会照顾他,所以孩子到5岁时还不能独立承受孤独、恐惧、黑暗这些东西。但是没关系,人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科学角度来看,孩子成长越慢,他的心理结构越坚强、越稳定。当爸爸妈妈意识到要给孩子一个这样的孤独能力的训练时,在孩子5岁后鼓励他分房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孩子拒绝,你可不要霸王硬上弓,可以用温柔间接的方法。
从全球来讲,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非常明显,纯粹东方形式的教育在科学发展和全球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我在微软讲了5天课,谈到东方和西方的雇员交流时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文化的差异而不是人的差异,就是文化有一种“假定”,我们任何的文化都充满了一些“假定”,只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按照“假定”的生活来做。我们和老外谈话喜欢说“YES”,我们觉得是正常的,是尊重他,但老外会觉得你在敷衍他,你不愿意说出你真实的想法。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东、西方的差别,不一定非要用西方的教育方法培养你的孩子。
分离期2-5岁之后是一个重要的平稳期,心理学称为相对期,这个期间孩子的成长相对平安一点,这时候主要是强调孩子人际模型和社会兴趣的发展,相对期也是学习的重要期,这个学习期并不是在学校学习。
第三阶段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第三个重要的心理发展期,在青春期中人们形成的审美观、爱好、价值观、友情,这些都是在青春期阶段形成的。青春期基本决定了人一生的情绪、爱好、价值。青春期之后有5-6年的青春后期,从心理学来讲是一个最不稳定时期,我们经常把这个阶段称为过渡期,因为很多青少年犯的错误都是在这段时间出现,这段时间孩子青春期刚过,青春期时没有完全的形成自我接纳和认同,而成年期还没有到,这段时间就是一个过渡期。很多家长的痛苦,亲子的麻烦会出现在这个时间,包括出现网络依赖的孩子在这段时间很难改变。他年龄小时可以改变,在孩子13-14岁,家长只要改变一些方法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可以影响孩子改正过来,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很难和家庭交流和形成有效的互动。
第四个阶段是成年期,18-25岁是一个人形成他的社会责任感、信仰、政党观念,像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在这个时候他基本上形成了政党观念,包括他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娶什么太太、嫁什么男人等,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形成了。
以上是人的四个重要时期。
儿童的智力发展
现在我们来谈智力发展。0–2岁是孩子的初始阶段,什么叫初始状态?就是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个体,没有完整的模型,没有客观判断的能力,也就是爸爸妈妈给他什么就是什么。在我们对儿童的研究发展来看,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触觉,这个触觉在胚胎里就开始发展,然后是嗅觉、视觉和听觉。为什么儿童要触摸?因为他的触觉发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触摸也是交流,大家不要以为和孩子讲话就是交流,对两岁以前的孩子来讲,说话是最不能交流的,因为孩子的左脑其没有发展。
0-2岁的初始状况,就是孩子的心智是一个空置状况,这个时候我们用早教,用大量的理性刺激、音乐刺激,图形刺激去激发孩子智力发展是非常好的,但是前提是,过去我们刺激孩子的东西都是什么生成的?都是由谁生成的?是人类,我们把人类的音乐,人类的图片,人类的所有模型,像杯子、房子、老人等所有的属于人类建构的视觉模型去刺激孩子,这种刺激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坏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可交流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邃的东西。比如说狗,狗的叫声千差万别,狗有很多的叫声,狗在不同的情景下会有不同的声音,但可交流的狗叫声在人类的文化里面就只有“汪汪”,我们只有一个词汇来表达就是“汪汪”,我们说“汪汪”就知道是狗叫,但是说“呜呜”就没有人知道是狗叫,但是狗确实是这样叫的。我们用人类生成的这些东西来教导孩子,试图用“汪汪”来告诉他狗是什么东西,但对孩子来讲,他的大脑里面并没有这些知觉模型,当然,后现代有一个理念认为,孩子的知觉模型不是教给他的而是遗传的,是通过我们心脑系统在内部获得,也就是说儿童的大量知识不是从外面学习的,而是内部生成的,这个理论没有成为主流的儿童教育思想,但这是科研的结果。
现在(今天在这儿讲的)的教育体系并不是指东方主流的教育思想和西方主流的教育思想,是指当今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过早的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言语刺激孩子,是把孩子人化的知识结果,他更适合和人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会让孩子“右脑”,或者是孩子初始状况的智力迅速衰减。因为我们要记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费神的,但是只记住“汪汪”却很简单,也就是说,我们过早进行人类文化侵染的结果是让孩子记住了“汪汪”,却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复杂性。现在我们主张人类文化对两岁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过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我们知道,在音乐当中不管我们的钢琴弹得多么美妙也比不上黄河、瀑布的声响,钢琴永远不能模仿大海波涛的澎湃,人类的音乐和自然的音色来比较,小提琴拉出的风声永远没有真正的风丰富多彩、震撼,人类的衍生物是来自于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来逼近自然,但自然永远比人类要真实、要复杂、要多样化。
在西方,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出生3天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闻青草味,因为孩子的嗅觉发展的最快,所以带孩子去嗅各种各样的味道,当他用触觉、嗅觉感受风的吹拂、水的打击,这些信息远比过早给孩子提供一个分类信息好。人类的文化是以分类的方式发展的,我们通过一个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类秩序,这个分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后形成的。记住“汪汪”这个词,很多狗的叫声我们没法交流,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汇来进行交流,我们没法用一个通约的模型去交流它,人类文化和知识是用通约的方式传播,因为它要通过我们的演绎,比如说,我们对深圳的感觉,我来到深圳感觉到它的日新月异,但是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只能用“汪汪”这样通约的言语去描述,但把感觉理解过来时它的特点就变得非常少。就像一个美味,它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你想理解这个味道的时候借助的方法是言语,而言语的苍白性对“存在”的描述非常糟糕,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2岁以前充满饱满的设计感。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色彩专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给他看颜色卡片。大家一定要记住,神经系统有一个特征是它能够用最简单的分类来处理时,它就用最简单的而不用复杂的。我们在神经分类里面测查图形记忆时,就不能给一个人看可命名的图形,假如这个是花,我们记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记住花本身,这是言语对神经系统和大脑带来的衰退,当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后不用关心这个花是什么花,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