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下班回家后,孩子央求家长陪他们玩一会儿。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家长可能随口一句“你先写作业” 或“你自己玩”,就把孩子打发了。
这样的回应,其实是一种心理虐待。
“你应该要先积极地陪孩子玩,然后故意说,‘妈妈这个包怎么办呀’,‘妈妈口渴了怎么办呀’,这时候再慢慢抽身。”这才是家长应对此类情况最佳的做法。
心理虐待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伤害儿童的言行。乍一听,这好像是一种很严重和恶劣的行为。但其实,它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除了家长的“心理虐待”,其他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比如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父母的教育观点不一致等。
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我遇到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他们和同伴沟通的方式不是在一起玩,而是推打对方。一问家长,果然他们自己平时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这就叫‘行为的代际传递’。”
除了家长,学校也应该承担起保障青少年的义务,“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由同伴发现的。但下一步的识别,则要依靠班主任和心理老师。”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