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单独二孩”的政策实施后,不少符合政策的家庭做起了再生一个宝宝的计划。但父母对于家中大孩的心理情绪波动手足无措。看着妈妈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有的孩子说“我不要小弟弟”、“我要掐死他”之类的话;小宝宝到来后,大孩子会专门藏起小弟弟、小妹妹的某样东西,甚至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孩子甚至会通过模仿婴儿的行为来争夺或者吸引父母的爱,家长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关于“二孩来了”这个事件,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大孩子突然失语退化
只会“咿咿呀呀”
不久前,已经十多岁的小美(化名)被家长带到诊室。前几天,她突然不好好说话了,说出来的都是“咿咿呀呀”的婴儿语言,稍有不开心就开始大哭。这让他的父母很是苦恼,带着她做了全身检查后,并没发现问题,这才带她来到了心理门诊寻求帮助。桂冰经过询问后发现,妈妈刚生下一个小宝宝,看到家里人都围着小宝宝转,她感觉到自己在家里越来越不受重视,这才出现了失语、模仿婴儿的退化表现。
家里有了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后,对大孩子来说,会产生“失宠”的感觉,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因而便会展现在行为上。一些性格强势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有攻击性,出现爱发脾气、不讲道理、时常哭闹或爱黏妈妈等情况,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则会和小美一样出现退化的行为,恢复到自己婴幼儿时的模样,有的原本已经不尿床的孩子,可能又开始尿床,或着又开始要求用奶瓶来喝牛奶等。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为了能将大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表现。有了小弟弟或妹妹后,大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减弱,担心自己在家庭地位动摇,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表现。
教会大孩子生命的成长过程
两个孩子对峙时
要“既讲理,又讲情”
对大孩子的心理关注,要从怀上第二个宝宝的时候就开始。妈妈的肚子一点点长大,并出现了一系列的妊娠反应时,就可以告诉大孩子:“你看,妈妈现在肚子里又有一个宝宝了,你原来也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的。”让孩子和父母一起来感受新生命的成长过程,不仅能给大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重要的认识自我的过程,随着妈妈身体的变化,大孩子也能明白自己的成长过程,慢慢认识自己,同时学会接纳这个新生命的到来。
小宝宝出生后,家人免不了围着老二转,但这时,一定不要以“你是大孩子,要照顾弟弟妹妹”之类的话来命令大孩子,相反,父母应尽可能地保持和大孩子的正常交流,而不要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新生儿身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突然受到冷落。父母可以告诉大孩子:“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照顾你的,可是现在你长大了,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了,妈妈特别为你骄傲。”让孩子明白,长大不是爱的丢失,他们仍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同时,他的成长也得到了父母的认同,让他在面对小宝宝时能够自信,再慢慢接纳小宝宝,并逐渐参与到小宝宝的看护中,让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在对小婴儿的照顾中增加对弟弟、妹妹的感情。随着孩子的长大,两个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父母在处理时一定要公正,其次要“既讲理,又讲情”,对待两个孩子要同等的,不能因为年龄大而让大孩子什么都谦让。
…误区点醒…
千万不要
经常比较俩孩子
家长千万不要经常将两个子女进行比较,指责一方的缺点。很多生二胎的家长会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用来激励一方更乖更优秀,但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其实孩子的内心很敏感,长期得不到家长肯定,可能会导致。尤其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要慎重,可能会挑起孩子之间的嫉妒心理,从而产生心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里老大是女儿,小宝宝是儿子的话,很多女孩会产生自己“不值得爱”的想法,不仅会加倍疼爱弟弟,而委屈甚至牺牲自己,这些想法会在日后长久的生活中愈演愈烈,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