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出国:携女追梦新加坡
2001年12月4日,当36岁的王新平牵着10岁女儿的手,走出新加坡国际机场时,她没有“投奔新生活”的惊喜,反而内心充满了隐忧——此时,母女俩身上仅有800元新币,她们将如何在异国生活下去?
1998年单位改制,王新平从沈阳市一家国企下岗,心里万分痛苦和失落。可回到家里,丈夫却因在牌桌上输了钱,冲她乱发脾气。当天,王新平是一路流着泪去学校接7岁的女儿文文的。
年底,因丈夫另觅新欢,王新平经营8年的婚姻解体。从此,女儿成了她的未来、她的希望乃至支撑她余生的全部。王新平发誓,必须为女儿拼出一个好的未来!
当时见不少同学、朋友都送孩子去国外读书,这位一贫如洗的离异妈妈也怦然心动。得知王新平的想法后,周围的人都嘲笑她异想天开,连姐姐也连声打击她:“出国?你有钱吗?出去了能找到工作吗?还要带着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活?”
“出国的钱我想办法借,我勤奋能吃苦,最不济也可以做扫厕所、洗盘子之类的工作,能养大孩子就好。”姐姐忍不住哭了,“既然你决定了,明天我就把家里的存款都取出来。”
就这样,王新平从姐姐和朋友手里借了10万元钱,终于缴足了中介费和出国押金。见女儿决心已定,老母亲倾尽所有,帮她凑够了飞往新加坡的机票钱。
经过8小时的长途飞行,飞机在新加坡樟宜机场落地。王新平将身上仅有的4000元人民币换成新币后,就变成了区区800元。
找个栖身之处,是王新平要做的第一件事。中介公司给她们安排了集体宿舍,拥挤不用说,每月每人580新元的费用王新平承担不起,她和女儿只能另找住处。
牵着女儿在街头转了一天王新平也没有租到房子。天渐渐黑了,女儿问她:“妈妈,我走不动了,我们往哪去呀?”泪珠悄然从王新平的眼角滚落,真的走投无路了吗?
“来,妈背你!”王新平背着女儿,想找一家便宜的旅馆住下,可是最便宜的每晚都要50新元,她舍不得。女儿见她越走越慢、越走越沉,就说:“妈妈,要不,我们回家吧。”王新平摇头:“孩子,在沈阳我们已经没有家了。只要坚持,一切都会好起来!”
不知走了多远,王新平背着女儿又走回了早晨出发的地方——马林列百汇广场。王新平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一张长椅坐了下来。片刻,女儿趴在王新平的腿上睡着了。她脱下外衣,盖在女儿身上……
女儿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清晨,王新平又开始寻找住处。最终,母女俩通过一家房屋中介所,租下了一间低价的小房子。交了两个月的房租和中介费,她们就身无分文了。
得知王新平的情况后,房东建议说,许多像她这样经济困难的陪读妈妈,都选择嫁给富裕的新加坡人而获得永久居住权,这样孩子上学就可以享受新加坡政府的免费政策。王新平坚决摇头:“不,为了给女儿树立一个好妈妈的榜样,我必须自爱、自立、自强。”
往死里逼:两个课堂一个梦想
虽然有了栖身之地,可是,文文上学又面临难题。新加坡学校有一条规定,到该国留学,入学前必须在语言培训中心进行半年以上的英语培训,通过“语言关”方能入学,因为该国所有的院校都是全英文授课。
但是,每月400元的培训费王新平拿不出来,怎么办?她把从中国带来的一箱藏书搬到广场上出售,总算换回了500多元新币,让女儿迈入了新加坡留学的门槛。
交了一个月的培训费,售书换来的钱就只剩下100新元了。王新平必须抓紧找工作挣钱,否则,她们母女在新加坡真是待不下去了。
每天清晨,王新平把女儿送进科艺语言培训中心后,就去找工作。一开始,她从最普通的“文员”找起,用自己在国内发表的小文章作为敲门砖,去了不下十家公司,可都被赶了出来。“我们招的文员,要年轻漂亮,你有吗?”
做不了文员,当不了白领,做工人应该行了吧。王新平降低标准,又去了多家服装厂、电子厂,都被拒之门外。她的信心被现实一点点粉碎。
在王新平绝望的时候,女儿是她的支柱。傍晚,到培训中心接女儿,牵着她往住处走,王新平的信心又升腾了起来——再难,也要把女儿牵上一条光明大道!
最后,王新平在离女儿上课不远的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做洗碗工的活儿。傍晚接文文的时候,她骗女儿说找到了一份做文案的工作,月薪600新元,文文很高兴,当即用英语给妈妈唱了一首动听的儿歌。
出国后,亲眼目睹妈妈一路走来的艰辛,文文一下子懂事了,她学习非常用功,用她的办法为妈妈省钱。她说,只要自己的语言能通过考试,少培训一个月就能省下400新元。2002年1月初,只培训了26天、在国内就读三年级的女儿,奇迹般通过了入学考试,被尚志小学三年级录取了!
在女儿身上,王新平看到了希望,也为她全身注满了力量,她必须拼命挣钱!王新平打工的餐馆生意很好,每天要洗上千个各种餐具,一洗就是两三个小时,她的手因清洁剂长时间浸泡,一天比一天粗糙。一天,女儿拉着王新平的手问:“妈妈,你做的什么工作,手怎么这样了呀?”得知妈妈去当洗碗工,女儿扑进王新平的怀里哭了。
如此低微的工作,王新平却特别珍惜,因为她要靠它垫起女儿成长的平台。每月600新元的薪水,除去250元房租、女儿90元的学费,余下的260元要维持母女一个月的生活。女儿正在长身体,营养必须保证,王新平每隔三天炒一次回锅肉,自己一片都舍不得吃。
2005年9月,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各种开支日益增加,王新平的薪水已经无法维持她们母女的正常开支。加之租住的地方环境噪杂,不利于女儿学习,王新平很想换个清雅的环境。为了多挣钱,她一人包下厨房里洗菜、切菜、洗碗、清运垃圾的活儿,月工资增加到900新元。
此后,王新平就像一台不停转动的机器。清晨,她早早地到餐馆,把一天的用菜洗完,再听从厨师的安排不停地切菜。中午强打精神洗一大堆的餐具。等洗完碗,下午的流程又开始了,一直忙到晚上九十点钟,最后把一天的垃圾清运后才能下班。回到家,懂事的女儿打来热水给她泡脚,给她揉肩捶背……
王新平的心血换来了丰硕的回报。2005年底的一天,女儿放学后带回一个好消息,学校的老师说,在新加坡留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就可以免收学费了。女儿说,她很想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这样,就可以减轻王新平的很多负担。
王新平拥着女儿说:“好啊,妈妈也争取!”在此之前,她已经咨询过,在新加坡居住3年以上、有固定职业的,可以申请永久居民。于是,母女俩“拉钩”约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