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名校,是不是家长最美的“外衣”?

  【策划缘起】

  日前,“狼爸”萧百佑“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教育方式引起众多议论。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关于“名校情结”的在线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有“名校情结”;44.6%的人表示如果子女的成绩与名校分数线只相差几分,“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调查还发现:76.0%的人认为名校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68.1%的人觉得名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一边是名校的“身影”牵动着无数家长深情的目光,名校的光环照亮了无数学子前行的路途;一边是不断有新闻报道名校毕业生对父母匪夷所思的“回报”,引发社会对名校毕业生的激烈讨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岁的博士张炘炀认为成功的标准是“好工作,有北京户口”,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深圳市公务员、北京大学研究生廖某因为家庭琐事而咒骂母亲、殴打父亲……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后,家长的名校情结愈演愈烈,如今发展到从幼儿园开始就唯“名”是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家长的“名校情结”欲说还休、爱恨交织?难道只有名校才不会辜负孩子的青春?孩子上名校,到底是不是家长最美的“外衣”?本期话题,我们共同关注——

  

  【故事会

  

  与名校擦肩而过,并非都是遗憾

  ◎口述/龚云云(女,江西省永丰县人)

  ◎整理/彭臻华

  当年为减轻家庭负担,我放弃读高中上了卫校。于是,大学梦成了我永远的隐痛。儿子长大后,我看到自己的重点大学梦又熠熠生辉了。

  为了一朝梦圆,我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八小时之外的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教他认字、背唐诗,给他读故事,带他上钢琴课……我节衣缩食为儿子筹备教育资金,并不觉得苦,因为那个梦想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撑。

  儿子也争气,学什么是什么。儿子一路高歌,读到了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时,儿子读的是重点班,老师屡次与我们交底,说儿子有冲刺名校的实力。每有同事、朋友聊起孩子报考志愿这件事时,他们常对我说:“你儿子铁定是北大与清华!”我总是笑而不答。

  儿子高考,我寝食不安,好像进考场的是我;儿子却恰恰相反,气定神闲,一副胜算在握的样子。分数没出来之前,我吃不下、睡不着;谁知分数出来后,我更睡不着了,连他爹也睡不着了。倒不是儿子考试失利了,恰恰相反,儿子超常发挥,考了652分,他的班主任当即给我们道喜,说他的分数达到了全国排名前十位重点大学的录取线。

  我们欣喜若狂,儿子却说已想好了志愿,要读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他解释说,自从亲眼看到带他长大的姥姥受糖尿病折磨而去世之后,就立志要当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至少可以用自己所学为亲人减轻痛苦。我听得泪流满面,然而,我不肯接受儿子的选择。

  不用说,儿子他爹也与我的立场一致。老师也希望儿子报重点大学,屡次给他做思想工作,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事关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你要慎重考虑。”我更是以绝食相逼,希望儿子“就犯”:“人家是考不上,我们怎么能考上了不读呢?!太掉价了!”

  儿子说:“妈,你还记得同事徐阿姨吧?她儿子读重点大学的,去年暑假在家突然自杀,说不定他就是因为不能读喜欢的大学、专业而痛苦。读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还是要适合自己。”

  我沉默不语,儿子又劝我:“再说了,大多数人选择名校只不过是为了面子而已,名牌大学也有很多学生出来后很平庸的,我希望你能支持我的想法。”

  儿子的话一句句砸在我心里。尽管我心里千百个不乐意,最后还是默许了他的选择。我听到了我的名校梦破碎一地的声音。

  转眼,儿子大学毕业了,由于成绩优异,学校直接保送本校研究生,并且给他指定了学校最好的导师。

  今天,回想起儿子当年与名校擦肩而过的日子,我庆幸当年尊重了儿子的选择,毕竟儿子的快乐成长比读名校更重要。

  

  上名校儿子的欢乐与忧伤

  ◎口述/吕 空(女,河南省南阳市人)

  ◎整理/凌寒独开

  自从外国语学校在我们这个小城落户,按照高分录取的原则,许多优秀的学生都进了外国语学校,而资质平平的只有进一中或二中。于是,大人们扎堆聊天,孩子是否就读外国语学校成了和中500万元差不多荣耀的事情。

  我和先生都是知识分子,深知这种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对孩子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往轻了说那是一种否定,往重了说那是一种扼杀,因为孩子们的潜力开发有早有晚。当儿子处于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曾一口咬定,让孩子自由择校。然而,当儿子上六年级后,我们的观点马上发生了改变。看看朋友们几乎都削尖了脑袋往外国语学校里钻,如果我们让儿子进了普通初中,那岂不是让人家笑话?而且,参照这些年重点高中的录取比例,外国语学校的录取比例的确很高。

  于是,紧张的气氛开始笼罩在我们家里。儿子每个周六上午补语文,下午补奥数,第二天在家做试卷。刚开始时,他哭过闹过,严重时还把作业本扔到了窗外。在学校里,老师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敲打”:“只有考进外国语学校,才是检验你们学习成绩的好办法。”渐渐地,他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

  随着儿子作业的增多,我们的作息时间表也变了。我每天早上6时起床,给早读英语的儿子做早餐,晚上22时后给他作业签字,看他安然入睡后才能去休息。

  到了冬天,儿子原本一双细皮嫩肉的手生了冻疮,我看了真想落泪,那都是因为做作业太多,天气太冷导致的。而原本每个周末去趟乡下的计划,也随着小升初的压力而取消了。有时,儿子会茫然地望着窗外,叹息一声:“外婆家的狗狗‘来福’不知道长多高了。”为了陪他读书,我们也减少了回老家的次数,害得公公、婆婆总是埋怨我们:“我们不需要你们给钱,就想看看孙子。”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儿子的作业更多了,几乎每天都有一篇作文和一张试卷,有时要到凌晨才能做完。当然,随着压力的加大,儿子原本拖沓的心性悄悄改变了。每当儿子伸懒腰时,我们就给他打气。他则用惯有的幽默方式说:“还是幼儿园好混一些。”

  儿子1年的辛苦终于换来了外国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是全市前二十名。儿子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玩了半天电脑游戏,然后对我大叫:“妈妈,听说初中的功课不比小学多呢。不怕不怕啦!”

  我笑了,这孩子哪里知道外国语学校的竞争压力啊!老师同样只针对那些排名靠前的学生用心,而成绩平平的孩子仍然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啊。可我不敢过早告诉孩子这些,只能附和着说:“对,不怕不怕。你是最棒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