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问你从哪里来

  有一位老人不久于人世,他将当年他的爷爷写给他的爸爸的书信郑重地转赠给了儿子,并且娓娓道来家书抵万金的彼时彼事。儿子当然收下了,但是神情中有一丝茫然:书信中的事情是他陌生的,书信的主人是他没有见过的,当然没有任何的社会知名度,这些家信就是最普通的信件,不可能去参加苏富比的拍卖。儿子晚上和妻子玩笑着说,以后我们是不会有信要交给下一代的,因为我们都是手机短信或者电子邮件。

  如果遇到相似的问题,且如何作答?向上追溯家族的前辈,能够说得出几位,他们的身世,他们的名字。就不苛求知晓列祖列宗,上几代的老祖宗是你记在心里的?老爸老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许因为童年时代看到过的再上一辈。除非是显赫的成功人士写传记,芸芸众生的家族记忆基本到此为止。也不会有人尴尬,虽然是老祖宗的传承,毕竟连照片也从来没有见过,感情就无从寄托。如今的家族印象基本上是见到过的几代人,亲情的柔和更是集中在三代之内。

  比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有过之无不及的是,韩国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五分之一的韩国人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视为家属。最讲究人伦传承的东方文化是否有数典忘祖的趋势?

  中国人以前是最讲究自己家世的,要建祠堂,要修家谱,至少也是说得上自己的一个家族的由来。倒是在文革中,中国人还有明确的三代观念:一个人要参军要入党,家庭出身需要三代工人贫农云云。而后“祖祖辈辈”渐渐淡出了日新月异的生活。不见得是忘本,却是几乎所有的感情都围绕在活着的人身上,饮水思源,恐怕还就挤不出时间思源。主要的感情寄托,大约是清明冬至扫墓。有一位美国人,当然他代表的是美国文化,不知道东方文化的深邃,他不理解为什么要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凭吊自己的亲人,他说他更愿意在自己生活的重大时刻,去到家人乃至家族的墓地,向已故的长辈和亲人轻轻地诉说自己的事情。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中国人的感情在活着的时候,远比西方人浓烈,简直是浓油赤酱;但是在阴阳两隔之后,仪式虽在,但是西方人的情感追溯更加源远流长。曾经有篇文章记载了一个老外家里床架的由来,床架背后刻了每一个前辈使用者的名字,实际上就是一张普通的床架,主人说,看到它就感觉到了自己家族的传承。

  当然这不是所有。在上海有一位孙先生,十几年前,母亲去世之前嘱咐他一件事情,要将上千万的遗产开办一个福利院,而母亲的这一份心愿,又是来自与宋庆龄交往中的耳濡目染。就是为了实现母亲的这一份遗愿,孙先生辞去了公务员,妻子中断了珠宝生意。福利院终于开办后,孙先生将母亲的照片挂在福利院,他是想让母亲亲历她自己的心愿变成了现实。本期《现代家庭》隆重向读者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