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普通女人和一个400万的慈善基金

  跟毛静通完电话,施敏搁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毛静答应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最后的100万有了着落,加上夏楠、孙屹和自己各出的100万,刚好凑齐了400万。她既开心又兴奋,立刻打电话告诉夏楠和孙屹分享这个好消息。

  400万不是一笔小数目,4个女人要凑400万做什么呢?她们如此开心是因为有了这400万,她们心中的那个梦想就完成了第一步。这是她们4个人共同的梦想,筹办一个慈善基金。

  

  慈善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私人创办慈善基金似乎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即便有,也是明星的事情,比如李亚鹏的嫣然天使基金,李连杰的一基金。办基金要有大笔的资金作为后盾,让人好奇的是这4个上海女人是否有什么特殊的背景才会创办慈善基金呢。她们又是怎么会想到办慈善基金呢?

  她们4个只是很普通的上海女人。最初想到办慈善基金的是夏楠和施敏。她们年纪相仿,相识有20多年了。夏楠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上海广播电台工作,后来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里,她放弃了自己发展得很好的事业,进入一个出版单位当编辑。她的老公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设计师,跟施敏的老公过去是同事。也因为这层关系,两家人成了朋友。施敏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这么多年一直在税务部门工作。她的老公最近几年开始从商,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两个家庭可以说是美满幸福。

  施敏的女儿跟夏楠的儿子同岁。当听说夏楠要送儿子去美国读高中时,施敏也决定将女儿送去美国。巧合的是,两个孩子最终进了同一所高中。也正是因为两个孩子进入了美国的这所高中,才让夏楠和施敏了解到什么是慈善,才发现原来社会上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去。

  夏楠过去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跟慈善联系在一起,过去她只知道捐款去帮助他人。1993年,儿子两岁时,夏楠看到“希望工程”的报道,宣传海报上那个女孩渴望的大眼睛让她的心触动了,300元就能帮助一个孩子完成5年的小学课程。当时,夏楠的每月工资是100多元,300元对她而言不算少,但拿出300元对她的生活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想到300元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她觉得很值得。或许是因为已经为人母亲,她明白一个孩子的未来影响着一个家庭,她跟老公商量后,决定先资助一个孩子,她的能力有限,能帮一个是一个。随着夏楠跟老公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资助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十年中,他们资助的孩子有1000多个了。即使资助了这么多学生,在夏楠的意识中,还没有慈善这个概念,她觉得这仅仅是她个人的捐赠行为。身边的亲戚朋友甚至都不知道她默默地帮助了那么多孩子。

  可是,自从儿子到美国念高中后,夏楠意识到了慈善的力量。夏楠的儿子就读的乔治高中是美国一所私立高中。学校属于非赢利性机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学生的学费、捐赠基金和校友及学生家长的捐赠。2007年,就在儿子入学后不久,乔治高中突然成为全美国的焦点,因为学校获得了美国历史上现有的私立学校能够得到的最大额的一次性捐赠——一亿两千八百万美元。捐赠这笔钱的是曾经在这所学校就读的校友安德森女士。安德森女士说:“起初对我来讲,这很难,因为这似乎是相当大的一笔钱,但是这样做是值得的。我已经75岁了,也许我将不久于世,因此我想用钱做一些善事。”有人说,钱赚得多不代表成功,而是看用钱做了什么。用赚到的钱去感恩、回馈社会,帮助更多人,钱才变得更有意义。夏楠被震撼了,她细细品味着这些话。

  不久后,夏楠收到乔治高中家长基金的请求捐助信件,信上写有这些捐款的用途。比如:捐赠2500美元即可命名一台电脑、捐赠5000美元即可命名一条长椅。夏楠觉得参与此次捐赠的命名项目,不但能有机会学习和体验美国的慈善文化,同时能用父母的言行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回报。于是夏楠和老公商量决定,为夏楠的好友、儿子的监护人欣欣命名捐赠长椅一条。当夏楠将参与捐赠的信息告诉儿子时,儿子的反应及回答却让夏楠感到郁闷和诧异。儿子说:“所有乔治高中的同学都知道,在学校的历史上,还从没有华人家长参与过捐赠,那么多比我们家有钱的华人家长都从不参与捐赠,我们为什么要参与其中呢?”儿子的问话让夏楠哑然失笑,也让夏楠陷入了思考。作为父母,夏楠除了为以往对儿子教育中的缺失而惭愧,同时她更为之庆幸的是,能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环境中与儿子一起学习、思考并成长。

  事实上不久后,夏楠从学校的感谢信中得知,还有不少中国家长都在此次捐赠活动中慷慨解囊。可见,人的观念是会改变的,过去没有中国家长捐赠,不代表永远没有。慈善也是一种观念,一种文化,夏楠由衷感慨。

  

  想用400万办一个慈善基金

  

  跟夏楠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施敏。2008年一个夏日午后,夏楠和施敏相约一起喝茶。两个女人在一起,话题无非是子女或是老公。“马上放暑假了,两个孩子要回来了,虽然才一年时间,两个孩子变化大得让我吃惊。女儿跟我说当她们学校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正在上课的全体师生立刻一起默哀。女儿说她当时很感动。第二天,她就跟几个同学在食堂门口组织了义捐。有的美国同学身上没钱,直接就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捐了。女儿说相隔那么远的一个高中生尚且如此,她更想为自己同胞做点事。”施敏对夏楠说。“这种慈善的心是会传染的,我儿子也变了许多,更愿意去帮助别人了。我老公负责一个灾后重建项目的设计,过段日子会去四川,不如我们带两个孩子到当地感受一下,也看看那里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夏楠提议。

  就在这个假期,施敏和夏楠带着她们的两个孩子去了四川灾区。她们看到了很多可怜的孩子,也看到了很多的义工。站在灾区的一个个临时帐篷前,施敏和夏楠突然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需要帮助的人有太多太多,但如果每个人都出一份力,这份力量就会变得强大。

  让施敏没想到的是2009年暑假,女儿和15个美国老师一起到四川灾区度过了3个星期。他们白天劳作,晚上教当地的孩子们英语。施敏每天跟女儿电话联系,听到女儿兴奋的声音,她真切感受到了女儿的骄傲。她问女儿辛不辛苦,女儿说很累,但是很开心。

  施敏有一天跟夏楠说起女儿的事情不由感慨:“老公忙工作,现在女儿也长大了,不需要我操心了,我真的很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既然在美国普通人都会参与社会公益,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呢?我觉得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也有爱心,但只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帮助别人,也不知道自己捐出去的钱是不是真的实实在在地能帮到人。我们缺少的是一个平台,不如我们自己筹办一个慈善基金怎么样?”施敏大胆的想法,一下子让夏楠眼睛放光了,这些年虽然她个人一直在捐款,但这只是个体行为,无法带动更多的人。她想把慈善文化传播开来,聚集更多人的力量,这样才是慈善的意义。夏楠立刻同意了施敏的提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