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汶川地震后,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关于抗震救灾的展览,许多图片和实物,映衬着汶川当时的艰难和救援者的英勇无畏。
有一张照片,再现了救灾现场的情景,几个士兵抬着担架几乎在奔跑,担架上躺着在地震中受伤的伤员。背后是停泊在山坡上的直升机,顶上的螺旋桨还在旋转。山坡上到处是焦虑忙碌的人。
抬着担架的士兵,走在前面的第一位,是个英俊的年轻人,眉眼间几乎还有着孩子的稚气。但此时此刻,他是惊恐的,大大的眼睛里满溢着惊惶和哀伤,几乎有点无助地看着前方。他在奋力地抗着担架,奋力地想要跑得快一些,因为他的肩上抗着遭遇危险的生命,他知道生命的珍贵和事情的危急,他不知道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危险减轻一些、解除一些。
我站在这幅巨大的图片面前,和这个小战士的眼神对视了很久,他的惊惶和哀伤是如此真实,因为年轻,因为善良。我觉得,这个小战士的让人震撼的眼神里,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4月14日,多雨而阴冷的日子,传来玉树地震的消息。土崩瓦解,房倒屋塌,天寒地冻;救援的人员和物资堵在公路上,排得如长蛇阵看不见首尾;高海拔的气候使赶来施救的人们出现高原反应,鼻子里插上了氧气管;风雪、冰雹、冷雨,侵染着灾后几乎已一无所有的人们……这一次,有过汶川经历的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很快行动起来,向着天高地远的玉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纵然有举国之力在关心着、支援着,我依然会时时感觉忧心、痛心,为那些大难临头的同胞们,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世间的有些伤痛,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我想起了那个抗着担架的年轻战士,那双大大的满溢着惊恐和哀伤的眼睛。
我们只能从视频从图片上看见玉树,看见震后生活在一片废墟上的玉树人民。我看见了,破败的残垣断壁旁,一地狼籍的废墟上,炊烟升起来了。
炊烟升起来了。有的原是食品公司或是餐厅机构的大锅,架在震后破碎的家园里,连着几天几夜,废墟上的大锅煮着牛肉汤,戴着口罩的大妈,不断地从锅里舀出一碗又一碗,递给木然的灾民,递给疲累的救援队员,递给所有在震后的土地上饥寒交迫的人,让那一点食物和热流,填充空虚的胃,温暖凄冷的心。
炊烟升起来了。几块土坯架起来的锅,藏族大妈把藏袍扎在腰间,长长的发辫拖在脑后,衣袖挽起来,在锅里搅拌着麦面、青稞面混搭的午餐。孩子在等着,这些天,他们会眼巴巴地看着救援队送来的纸杯里的泡面,那就是很难得到的美食了。
炊烟升起来了。小女孩吃力地帮妈妈捡拾柴火,锯木头,为那一缕不绝的炊烟。左邻右舍或是原先从不相识的人家,合住到一个帐篷,在一个大锅里做饭,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吃饱了穿暖了,才能好好地活下去,才能去建设新家园、新校园。
炊烟升起来了。这透着希望和信心的炊烟啊,它看到了父亲坚毅地抱着幼儿的遗体去火化,它也看到了帐篷里赶来的医务人员,在微弱的烛光下为临产的孕妇接生,听到震后新生的婴儿响亮的啼哭,那样嘹亮又理所当然。
炊烟升起来了。炊烟里有玉树人生死轮回的信仰。当他们被压在瓦砾下,被救援队奋力救出时,他们会说:谢谢你们。打扰你们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当他们明白亲人已逝,生者还要前行,生活还要继续时,他们用安静而强大的力量,在废墟上升起炊烟,一点一点地,再筑一个家。
炊烟升起来了。即便什么都没有了,只要人在,生活还会继续。孩子们开始站在废墟上击掌游戏,还会在水泥墙上涂鸦――“玉树挺住”、“感谢救我们的叔叔们”。这袅袅的炊烟啊,在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下,让人充满依恋。
我忘不了汶川地震救援中小战士的眼神,那是自然本真的流露,他让我想起久违的脆弱和单纯,还有支撑期间的忧心如焚;我也为废墟上的炊烟而心存热望,生于斯长于斯的玉树人,脚下的土地再晃,还是家园,他们很快在灾难后架起炉灶,升起炊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使我们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行动起来,对生活的信念和执着,又会使我们在遭遇任何意外挫折后,能够从点点星火中感受坚韧,体验坚强。新的玉树将规划成高原生态旅游城,那时,又该是怎样一幅辽阔壮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