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都藏在抽屉里

  我一位深谙时尚之道的朋友曾讲过这么一回事:她不否认自己喜欢爱玛仕的围巾,但她跟别的跟风消费的人不同的是,她深知爱玛仕的文化精髓,熟知爱玛仕的图案特点,知道哪个年份出过什么经典款型,永远只选择适合自己的两种色系。她说香港爱玛仕店里摆出来的永远品种很单调,款型不多,最好的单品很难看得到,如果你不说韩语,日语或英语,便很难享受到抽屉待遇。这个“抽屉待遇”我特感兴趣,原来,最好的都藏在抽屉里了,她们不喜欢那种什么都不懂的有钱人,一进爱玛仕店就说:“什么是最流行的,这个我全要了,还有吗?”那是不受欢迎的客人,被他们瞧不起。如果你懂行,即使不买,都没人瞧不起你。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门槛的,钱不是门槛,而是与之配套的,你的心性有没有配得起大牌的内涵?有没有自己的品位、坚持和发自内心的热爱?然后再去选择。并不是别人都说这是大牌,你就要买来作身份的象征。而她享受到抽屉待遇,不是因为她会英语或是日语,而是因为她熟知爱玛仕的尺寸和丝巾名称,自己适合的色系,爱玛仕每款都有名称,而她能准确说出她要的款式在哪一年出过,她还可以在店员面前自如娴熟地表演丝巾的多种系法,她就这样通过了资格验证,顺利享受了“抽屉待遇”,找到了一款自己最适合的爱玛仕。她说这样的资格认证都是潜性存在的,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他们需要你懂得他们的产品美在哪里?让他们看到你可以展示商品的美。真正好的商品,都希望有知音,而不是暴发户式买单的人。她这样说,我真的替在欧洲豪购,一置千金,却得不到任何尊重的有钱人可惜。

  突然想起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给我讲起这么一件事,她先生去瑞士手表店帮国内的朋友带一块手表,因为赶时间,急匆匆询问店员,然后准备购买离去,完成受人之托。但是老店员却不紧不慢地说,别急,你先听听我们手表的声音,看看表的结构,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再决定吧。推开店门,一个喷泉池边居然有天鹅,这位朋友聪明地这样总结,想买表,先安静看看天鹅吧,他们的表只卖给懂得欣赏,了解的人,要遇到知音,不然表会寂寞。

  关于这个“抽屉待遇”,我很感兴趣。旅行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旅行,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完全不了解,很盲目。我如果出国一趟,一定是某个地方非常吸引我。比如曾去的西贡,京都,都是如此。去西贡,是因为影片,我被那种热带殖民风情所吸引,被陈英雄片中西贡那种浓郁欲滴的色彩,中西交汇的神秘感,雨滴在树叶上的声音,吊扇的光影盘旋,越南女人那种特别和沉默、女人味,所一一震撼,我心中的西贡,已过了好几十遍,那种气息吸引我,前前后后大约好几年,终于在2010年成行。我不是个很有勇气的人,也不是说走就走的人,一趟远行对我来说,肯定是下了很大决心。我看到的西贡,在我脑海里一一印证,当我站在西贡街头,在光影里停留,在街角埃及蓝的房子边喝一杯滴露咖啡,看着黑黝的越南女人沉默地忙碌,我的脑子里闪现了影片《垂直日光》的画面,西贡之行,点燃了我无数平淡的日子……

  去京都,是因为我喜欢日系的文学,《枕草子》《源氏物语》,还有《伊豆的舞女》……被日本的温泉文化,居酒屋文化,庭院文化,那种极至的传统古典所吸引,想去京都也是想了很多年才成行。去之前的两个月,我每天晚上都把一些书重温一遍,当我踏上京都时,我似乎早都很熟悉了。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我每天步行六七个小时,没有恐惧感,慢慢看,细细回味。在京都碰到一位懂英文的老板娘,当我说起日本的庭院,町屋,小街巷时,她很夸赞地说,你比我都了解。她当时就给我推荐了一个最有意思的小店……让我很奇怪的是,一些去京都旅行的人来之前都不知道有京都这个地方,只是因为要购物,所以来了,我在心里闷闷地想,那何必来这里,去趟香港购物还省钱些……

  有时,我真是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但别人花自己的钱,当然可以随便选择。只是我想说,旅行也是要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同样不是钱,而是真正的深度热爱,不然,去哪里都不过是到此一游。想起了IPHONE6出来前,日本东京某店前排起长队的一张照片,如果是真心喜欢倒无妨,但多数人只不过因为限量款,身份,超前,有面子去购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