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从小是三好生的王潇顺利进入央视,担任《整点新闻》主播。这个行业很好,光鲜、露脸、在人前。某种程度上,这份职业可以满足女生的虚荣心。比如,家人会为了她在家里打开电视机。父母也曾认为,做播音员就是王潇的人生目标,现在是心想事成了。
只有王潇心底清楚那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她不能忍受别人在做,而她只是在读。对一个一路顺风顺水的年轻人而言,这种无从施展无处投递的逼仄感,简直要磨穿她的神经。
有一次在办公室里,央视新闻频道德高望重的邢质斌老师突然问王潇:“你知道人每天都在图什么?”王潇摇摇头表示不知道,邢质斌说:“就图个盼头儿。岁数大了,盼头儿就越来越不容易有了。”
王潇想想,有点害怕在播音主持的路上摸到黑,最后却找不到盼头儿的感觉。不是“好的”便是对的,而是“对的”才是好的。在二十多岁时感觉到自己没天赋、没突破、什么都没劲的时候,她没有沉溺于过一天算一天、这样也不错的苟且安慰中,而是多问了自己一句:“我想试试看,不吃手头这碗饭,我还能不能活?”
一周后,她就办好了离职手续。
接下来该怎么走,其实她也没整明白。人生就像大富翁,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有怎样的遭遇。但是有一点:当变化来临时,会调整心态接受,这是一个女人让自己过得好的条件。
关于那段日子,王潇在日志中写道:“重要的是你上路了,然后一直往前走。这就好比你是个小雪球儿,林海雪原上有一个起点,你拿不准自己应该朝哪儿滚。但是你不妨先滚起来,反正到处都有雪,滚到哪儿都能让自己变厚变大。你也许绕远儿了,或者后来发现错了,但是你终究强大了,最后变成了大雪球。变大了以后,再往你想去的地方滚,总会快一些。”
之后,她在美国安可公关顾问公司做过白领,去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和同学合伙成立创业工作室接公关策划案子。人生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和尝试,王潇终于找到了那种“有盼头儿”的感觉,那就是通向内心自由,不再被不喜欢的东西所左右。王潇说:“就像接一个单子,有的客户给我很多钱,但是我不认同他的理念,我可以不接;有的客户给我很少的钱,但是我很愿意和他在一起。”
王潇有一帮闺密,她们的交流方式是“灭绝师太式”的,当头棒喝,冷静分析,无情追问,肆意嘲笑。许多问题都是越追问,越清晰,当事人往往会在过程中惊醒。多少犀利的语言机锋和一针见血的总结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
30岁那天,王潇写了一个在网上被疯转300万次、被诸多迷茫女性奉为圣经的帖子——《写在三十岁到来这一天》,其中的很多语录都出自和闺密们交流的火花。闺密建议她把这个火了的帖子写成书,她从来没有写过书,但一旦开了头,就能稳稳地坐到书桌上。白天处理公司事务、夜晚写书,包括书的插图,都是出自她一人之手。这本书一面市就畅销几十万册,成为都市新女性的励志经典,更令人叫绝的是王潇在自己规定的截稿期内,竟然从没落下一次旅行休假,还作为志愿者去四川灾区学校支教一周。
闺密们问她:“这种小强精神是怎么炼成的?”
王潇说,不靠别人的鞭打棒喝,是靠自律。自律是手段,不是目标,目标是自我实现。艺术家不需要自律,他们一天画十个小时,足够热爱,就没有必要自律了。在你活得不纯粹的时候,需要自律;当你挣扎的时候,在人性的金字塔,从低端向高端上升的过程中,自律是最好的手段,它能帮你走得更远。
那时候,王潇刚刚看完一本叫《一生的计划》的书。她打开电脑,开始学着做人生计划,剖析自己,观察世界,然后把自己想过的人生设定阶段性目标,并把目标量化,做成表单,时时更新,最重要的是,矢志不渝地实现它。
这套自律性的工具让王潇具备了勇气、魅力、理性和方法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2010年,有股神之称的全球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宣布将率团前来中国,参加在深圳举行的比亚迪汽车第100万辆销售庆典仪式,并与中国友人共进慈善晚宴。消息一出,立即吸引了全球商界的关注目光,众多公关公司纷纷竞标,希望参与这次盛典的策划,王潇的咨询公司自然也不例外。
她整理了多年收藏的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名人名言、详细了解这次活动的背景资料,制定每日进度计划,在北京联系外企高层,并且能力、计划等多项指标完全合乎对方的要求,才最终入围中标。
在活动安排上,王潇很明确,会场的亮点就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自己作为幕后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认真靠谱、量入为出地安排好每一个细节,帮助突出亮点。在这样一个明晰的理念指导下,经过两个月的筹划、努力与等待,王潇终于与心目中的股神巴菲特并肩行走。
她在那天的博客中写道:“挽起神的手臂,与神微笑交谈。我告诉神,我是此次庆典的策划者与导演。神对我说做得好!把你想做的事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比得到商界大亨这样的称赞更令人兴奋吗?
王潇的人生计划长达十年,截至今天已经完成了九年。王潇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系统,确立事物的优先级。她的计划表中包括家庭、健康、财务、事业、学习、旅行等分类。“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在35岁时要拥有什么;为了以上的计划,我将持续做的事……”文档里,她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勾勒出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事项。
每一年每一天的工作日志,王潇都会做好记录。王潇习惯用效率手册记录工作,这已经是一种持续数年的日常仪式。“我比较喜欢钻研一个想法,然后开会把它写成计划,计划出来把它写成步骤,然后计算成本和进度,最后实现它,从无到有。”
2011年底,王潇决定印制一批效率手册给咨询公司的客户做新年礼物。她认为效率手册是个平凡但实用的小工具,既可以承载思想,开发成本又低廉。在决定制作数量时,同事建议制作3000本,其中500本当礼物,其余在淘宝售卖。王潇索性在淘宝开了一个店,起名为“趁早小店”,没有推广,全无经验,但开店半个月后,卖光了所有效率手册。
2013年,前两年散发的效率手册陆续有了反馈。当收到上千条关于2014效率手册的询问时,王潇意识到这是一条可以持续向前的路。就在这一年,王潇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女性自我管理与交流平台“趁早网”;王潇撰写的“趁早”系列图书也高居各大女性励志图书排行榜;她在微博上发起的自律微活动“每天专注三小时”“和潇洒姐塑身100天”,追随者甚众。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