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最欠缺的是什么?

  作者:十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我人生中最伤心的年龄,是20岁。

  失了恋,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戴着耳机,整个人失魂落魄。

  那个时候对人说,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去爱了。说这句话时,是百分百真心这么以为的,绝不是矫情,也不是想引谁同情。

  那个时候,我对时光的领悟太浅,我对人生的所见太短。所以,太容易对一切下定论,好像这辈子也是这样了。在这样的心境下,不可能不迷茫,不可能不惶恐。

  然后就是毕了业,一年丢了三个手机,被偷两个,被骗一个。忐忑不安地想,如何跟父母解释那个花了他们一个月薪水买的手机又没了。

  对这个城市完全无法融入,对人情淡薄完全无法释怀,对世界感到的不只是迷茫,还有更多的是畏惧。

  25岁到来前的时光原来比20岁更难度过,因为青春散场,因为分崩离析,因为我们各自失散,去了一个陌生战场,孤军作战。没有人例外。梦想不敢再想,诺言不敢再许,除了努力让自己活下去。于是,最堪抚慰自己的事,是吃顿好的。最温柔的时光,是听偶像剧里男主角说的情话。

  而我也终于知道,在青春散场之后,我的后青春时代最欠缺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旅行,不是美衣华服,不是其他,而是陪伴。

  就那样孤独地被抛到人群里。人和事对我们越来越挑剔,我们开始比以往更疑惑、更茫然、更矛盾。找不到合适的人恋爱,怎么办?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工作上看不到未来,怎么办?那曾经的梦想遥遥无期,怎么办?没有人给我们指出该往哪里走。身边的人都同样捉襟见肘,慌忙地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所以,觉得一步步走得格外辛苦。所以,渴望一种更深层次的陪伴:能够懂你在坚持什么,能够让伤痛的你平静下来,能够互相鼓励着一起相信明天会更好。如果有人陪伴,奋斗也并不那么令人畏惧。如果有人一同上路,梦想也不再遥不可及。

  对于开始逐渐成熟的我们来说,陪伴这个词原本很简单,如今却是那么难。那不是一个人和你同处一室,或者近在身边,你就能感到是被“陪伴”着的。更有可能的是,那个人或许远在千里之外,或者甚至都不认识你,你却会觉得,他是在“陪伴”你。

  但陪伴,除了找到那么一个人,还可以是更加多样化的,可以是日夜戴在胸口的一条项链,是一双走远路也不会觉得疼痛的鞋,是一个永远等着你拨过去的电话号码,是喷上来的瞬间就感觉美丽的香水,是时刻放在包里的日记本,是一本你想放在枕边的书,也可以就是你自己。

  于是,我逐渐放平心态去面对人世的一切,逐渐学会治愈自己——从能够自己陪伴自己开始。一个人也可以把自己陪得很好。我足够爱自己,我才能陪伴自己。而能把自己陪伴好的人,身上会有不一样的光彩,没有戾气,平静,有趣,一团和气,许多人都会想接近你。

  在最好的年龄,学会自己陪伴自己,这是青春给我最好的馈赠。我收获了一帮我想可能会陪伴我终生的闺蜜,然后,是一个我希望他能陪伴我到老的人。

  青春散场,陪伴仍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