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一座城市的文学追寻
盛夏过去,金秋过去,其实才到深圳最美的旅游季节,即便是去海边,这样说也不为过。
十月的“较场尾”海滩,下水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滨海民宿更见闹热。这个深圳的“滨海丽江”是我的新发现,已经很有规模,很成气候,很有感觉了,我给她这样的“名号”,很贴切。沿着海边走走,蓝天白云,海风徐徐,一点不热,一点不凉,一点不潮,一点不闷。踏着水上三轮去到大海深处垂钓,感觉是在体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回到岸上,倦在随便哪家旅馆,哪片咖啡屋、哪个街边酒吧,正好翻翻杂志,看看书,再惬意不过。遗憾的是,我没见到几本好书好杂志。
总感到“较场尾”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呢,又说不清。我一面寻思,一面无目的行走,拐过街角,猛然见到一家民宿的墙上镶着一行文字:“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是了,就是这样的文字,以及这文字背后的人,才会引发同样的乡愁,才有可能不约而同地邂逅于同一处精神驿站。
陌生的移民城市太需要这种精神邂逅。或许这就是社区文学大赛在深圳发端并颇受市民追捧的因由。
用文字“深聊”
现在,微博、微信,一个火似一个。在我看来,都不及当年的“深聊”。10年前“深圳之窗”的聊天室里,马甲可以频繁地换,房间可以随意地开,山吹海侃,没人知道电脑前的你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当腾讯QQ也想COPY这种模式的时候,“有形的手”出现了,聊天室全部关闭,就像今天的脸书和谷歌被一掌拒之门外一样。
就在“深聊”最火的时候,我也去聊过,也去开过房。短暂的新奇之后,我就疑惑了:这样聊来聊去有什么意思呢?就像今天QQ的“漂流瓶”、微信的“摇一摇”,漂来一个陌生人,摇来一个诱惑头像,又真能“聊”什么,真能“交往”什么呢?那么多朋友见了面,兴冲冲地加“好友”,又有几个真成了好友呢?
而真正的文学又是人性的,善解人意,深入浅出。真正的人文大家,断然不会漠视芸芸众生,只会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琐碎庸常的生活演绎得有情有趣,深刻隽永。
我期待的邻家社区是这样的:真正爱好文字的一群,在这里感怀生活,切磋文艺,进,可成为主流社会当之无愧的一员;退,可自得其乐,悦己娱人。社区居民能从社区文字中增进对社区的了解,能为自己所在社区的好文字感到自豪。社区的外来者或NEWCOMER,能在“摇一摇”的快餐生活之余,躺在朋友家的沙发上或社区宾馆的软靠上,不那么火急火燎地打发一段“邻家阅读”时光,这里有百度不到的情感、谷歌不到的体贴、微信摇不出来的知心朋友、社区可人儿。
人熟了,城熟了,文学近了
1997年来到深圳,发现自己对深圳很不了解,陌生感唤醒了我的乡愁。彼时,故乡已渐行渐远,一条高速公路正好从老家修过,长满记忆的老房子拆除了。旧家园没了,新家园虽是热土,却是生地。回不去故乡熟悉的村庄,为何不关注必须面对的城市社区?我下决心深耕熟垦深圳这块荒地。我不舍昼夜地搜集一切与深圳有关的资讯,整理出5000多篇文字,上传到自己的因特虎网站,一时成为“深圳主义者”的滥觞。因特虎无意中开了网络议政的先河,却没了最初与谈深圳的平和。时评很抓眼球,乡愁却是内心的缠绵,与眼球关系不大。抛开城市的宏大叙事,我们周边的人、周边的事、周边的物,是不需要扯着嗓子喊话的。润物细无声,和煦如春风拂面的文字,才是最解风情的妙方,最解乡愁的佳酿。
城市社区一如故乡村庄,可以成为我们的心灵家园。北京的胡同春秋,上海的里弄风情,广州的骑楼故事,一样可以作文,一样可以入画,一样可以醉心。就像树林里抓鸟、小河里摸鱼、听知了鸣唱、对老牛吹笛一样,城市社区里的诸多乐趣和方便,也是属于有心人的。我们一脚踏入新城,人也不熟,城也不熟,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比我们更熟。通过社区文学赛,用美妙的文字,把这个城市、这个社区有心人的感想分享给大家,这样人也熟了,城也熟了。
记得“乡绅社会”的美好
今天,自由撰稿人的日子有多滋润,缺乏确切的统计。我们只知道,即便是媒体主笔,也并不是作为非常体面的一群而存在了。在传统媒体转型真正完成并找到新的出路以前,大量产生百万富翁型的自由撰稿人是缺乏行业理由的。
中国乡绅社会的基石是科举。“状元”一届只有一个,几年才有一届,但是通过科举,从私塾、学堂到翰林院,文人介入社会的渠道是畅通的。读书尚文的风气,由是养成;礼仪之邦的基础,由此奠定。“科举”有弊端,但开科取士的公平性、有效性,还是有目共睹的。西方文官制度就充分参照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废除科举70年后,也恢复了“高考”。千千万万文化人参加考试,以文扬名,以文得利,以文取义,共襄人文化成。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文字、文学、文化,应当与社会牢牢相关,从社会来,又回到社会去,这才是最可靠的。源自英国的睦邻运动,就鼓励知识分子融入社区。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社会调查,也是人文大家所为。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文学”+“社区”的理念,可以说也源于此。
文学介入社会建设,知识精英成为主流社会当之无愧的成员,这个大趋势,没有变。
人文睦邻,要有一副好心肠
从关注“顶层设计”到关注“底盘设计”,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自觉。“社区文学”酝酿之初得到台湾《汉声》出版人黄永松老先生的朗声叫好,他认为这是深圳人文最应该干的事,也是大陆民间艺人最应该参与的事。城市历史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用心积累,台湾历史并不长,但是台湾人文的积淀不输大陆。深圳宣传文化部门非常敏锐,社区文学大赛方案报上去后评审专家组全票支持,并作为全民写作计划推行,读书月组委会随之纳入其重大主题活动。
有识之士高度认同“社区”理念,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袁园女士对“社区文学”的“在地”理论分析,尤其是此次大赛的一个惊喜。“记录社区,人文睦邻”则是作品说话,文友行动证明,数以千计的参赛作品绝大多数贯穿了这一宗旨。
睦邻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或者说,要赢得邻居们心目中的“诺奖”,我认为有三条很重要:一是“头脑”,不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能睿智地面对社会难题和政治难题;二是“手段”,参加文学比赛,就得比点文学的手法、技巧,展示点手艺、手面功夫,露一手绝活;三是“心肠”,你懂的。没点良心,没点善意,没点人文关怀,爱干嘛干嘛去,就是不要来搅和社区文学赛。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