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丰收

  设计一个丰收日

  三年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娄永琪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到崇明岛竖新镇北部的仙桥村去做乡土调查。村委书记管仕忠对他们说:“2010年开始老百姓基本不种田,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无法耕作,就把地租出去来维持生活。现在的年轻人,考上大学以后基本都不会回来,呆在城里打工。的确,农村生活环境和城里不能比,生活保障也低,但我们这里比较干净,卫生,河道治污各方面做得都不错。希望你们能组一个大学生团队来帮忙设计一下村里的发展模式。”

  娄永琪对这个想法非常感兴趣,中国三十年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发展,但是同时带来了城市病和空心农村。崇明和大部分的乡村一样,劳动力流失,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也造成了农村的公共生活文化的缺失。而城市则交通拥挤、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难以负担。娄教授说:“与其让城市越来越多的蚕食农村,不如我们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城乡资源,找寻另外一个发展的状态。”

  回到学校后,他立即成立了一个“设计丰收”的项目团队,让学生们发散思维,怎么接下这个课题。

  学生雷炯是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双硕士,她跟导师研究的是社会创新和可持续研究设计。对于这个试验,她想到了很多。首先,是通过设计和创意发掘中国乡村潜力,吸引城市青年到乡村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次是城乡资源互换,让城市的文化活动走到乡村,也让乡村的农耕文化走进城市的“屋顶农园”。

  娄教授对这种思路很支持,于是雷炯作为“设计丰收”的创意总监带着团队再次来到仙桥村,租下约28亩土地,其中14亩种植水稻,10亩种植蔬菜,开始他们的新农夫生活。

  雷炯和队友们尝试从土地开始,寻找设计灵感,为农产品提升更大的附加值。他们找到了“自然农人”老贾来管理这片示范田。老贾是个很执着的人,坚持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尊重自然,崇尚自然。老贾毕业于河北农大,学的是财会,这双本该是账房先生的手在32岁的时候去种了田,就此过上了农民生活。

  在这片田,雷炯体验赤足插秧、手工拔草,庄稼一天天在长高,尽管每次村里好心的阿姨苦口婆心地劝他们用农药啊除草剂啊,雷炯他们还是坚持人工除草。终于到了秋季,丰收之神降临,“设计丰收”前半年的忙碌也终于有了收获。他们想要分享自然给予的馈赠、收获和喜悦,并希望将之传播给更多的人。因此团队迸发出一个Idea——创造一个丰收日!邀请上海市区的很多朋友一起割稻谷,筛谷子,田野用餐,自行车骑游。设计团队还为大米设计、制作包装,为了贴近自然,他们采用麻布材质,外包装能反复使用。他们在淘宝上卖自己种的米和无任何添加剂的土蜂蜜,把种植、收获的过程分享在淘宝上,一个月就卖出了上千斤。“设计丰收”的产品定价不便宜,1公斤大米礼品装售价为35元,10公斤家庭装为300元。不过,客户们都回馈大米吃着香甜,玉米也比较软糯。

  村民们看到一群大学生高价卖出了自己的大米,于是也试着用自然农法种植庄稼,“设计丰收”团队同样帮助他们包装设计、控制质量,同时在淘宝卖村民制作的手工艺品,当然,其中加入了设计团队独特的包装以及设计因素。

  田埂上开派对,大棚里放电影

  雷炯喜欢在收获完毕的稻田上走走,在农村,夜晚路上没什么灯,可以看到漫天繁星。路边有很多废弃的大棚。雷炯突然想到,这些荒废的空间是不是可以利用呢?

  回去后团队们一商量,颠覆“大棚的作用就是种菜”这个概念,将大棚改造成集展览、活动、休闲、会议、培训、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最大的一个棚可以同时容纳差不多40人。也就是说,客人可以在大棚里看电影、听讲座、上手工艺课。对于组团来村庄体验农家游的客人来说,这样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一开始村民不认同农庄产品一样,创意大棚一开始也得不到当地村民的理解,雷炯说:“他们觉得,好好的大棚租给我们,我们不仅把它们荒在那里不种东西,还在里面敲敲打打搞改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团队想出了个‘润物细无声’的办法,我们把改建成功的大棚示意图和之前来体验乡野生活的客人们的玩乐照片一张张‘晒’在晾衣绳上,村民们好奇就上前看一眼,看得多了慢慢也就理解了我们的做法,之后就对我们的改建工作很支持啦。”

  六个创意大棚建成一年来,每周末都有城里人来包场开派对,或举办培训等活动。每年5、6月,“设计丰收”要举办插秧活动,9、10月进行收割活动,客人可以到他们的田地里进行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或者到创意大棚里听老贾讲“自然农法”、向竹艺大师学习竹编。

  除了城里人,村民也是这个“公共客厅”里的座上客。雷炯和伙伴们在大棚里放电影,最多的一次吸引了三四十位留守老人,很多人已经许多年没有看过电影了。他们还在田间捕捉村民辛勤耕作的美丽瞬间,冲洗成照片,悬挂在棚内,邀请村民来参加摄影展。

  将乡村与城市互相嫁接

  现在从城里到崇明岛体验创意农业、美食、工艺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老外的面孔。有人气了,回乡创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比如目前正在蓬勃兴起的“农家乐”,就用当地的新鲜食材开发创意美食。

  给年轻人回归乡土提供条件,这正是“设计丰收”进驻崇明岛的初衷之一。雷炯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要让年轻人把这儿当做创意创业的乐土,必须重新设计改造农村的房子。

  崇明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去上海开出租,剩下的就是留守老人。通常就是一个很大的房子,里面就住着两个老人。雷炯他们想把这些房子重新利用起来,很快,他们物色到了一栋空房子,房主在上海做家政。当团队的设计师们准备改造房子的厕所、厨房,以及将室外庭院设计成手工作坊时,房主热心的电话不断地打过来。他有非常多的要求。雷炯并不觉得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这表明他并没有放弃他在乡村的生活。如果当地社区的人已经放弃了他的房子,放弃了他的生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设计丰收”团队联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仙桥当地匠人一同改造空置老房,建立了“田埂”创新中心,试图让它们成为功能各异又相辅相成的服务体系。有了这些平台,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就有动力回到乡村。除了崇明岛上的几个乡村创新中心,“设计丰收”团队也没有忘记用自己的设计理念改造单调的城市。2013年,他们在上海市内建立了城市创新中心“屋顶农园”。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