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在虎年,哪些人和书值得珍藏?哪些人和书影响中国?本文列出的10位人物与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虎年读书的热点。
张炜——灵魂与执著的书写:2010年3月,著名作家张炜,耗时22年著成长达450万字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用22年写一部作品,张炜用灵魂,用他的执著在书写。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写作?这个时代,又如何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张炜说,凡是好的作品,它必然要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就是说要让人向善,而不是向恶。有些好的作品也包括了很多黑暗的场景,写了很多苦难的事情,但这一切的目的是警示社会,是让人在阅读中理解人性,而不是要人们学习那些坏的东西。《你在高原》被称为“最长的纯文学作品”,但是这个时代,“纯文学”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词汇,一切都应该交给时间,时间会做出最好的评判。
村上春树——承担人性的社会担当:2010年5月,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1Q84》中文简体版问世,首印量高达一百二十万册。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话来说:“《1Q84》写了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的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1Q84》体现了村上在文学里的社会担当性,是向奥威尔名著《1984》致敬的一部作品。村上的小说弥漫着的矫情、空虚、无奈,正迎合了一个虚无年代里年轻人莫可名状的忧伤小情绪。如今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不再需要道德情操、宏大意义,甚至不再需要故事,只要有感觉就行,就算是偶尔触及一下久已麻木的灵魂,也只需轻轻一下,不需要击打,只喜欢抚摸。也是因此,如今中国读者捧读村上,和当年热议昆德拉、卡夫卡颇为相似,看到了一位文学大师正慢慢向我们走来。
吴冠中——吝啬与慷慨的大师:2010年6月25日,一代国画大师大师吴冠中在北京去世。虽然艺术成就享誉世界,但吴冠中非常自谦,正如其自传的书名《我负丹青》,觉得自己虽然搞了一辈子的丹青,却并没有画好。一个“负”字意味深长,道出了他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他坦承,自己“下辈子不当画家”。而事实上,他将他一生的热诚都奉献给了艺术。继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等之后,吴冠中成为了中国当代画坛的又一位大师。吴冠中的画作折卖总成交额17.8亿元,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次于齐白石。对此,吴冠中却看得淡然,生活依然简朴,理发就在马路边的摊子上,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却将自己绝大多数作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内外的美术馆。
麦家——新智力特工挑战:2010年7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风语》第一部终于出版。《风语》尚未出炉之前,其动静已经一波连着一波。一千万版税引发广泛争议,也引出麦家自己的辩白,他一直强调出版方应该看完稿再说。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极大关注,故事的可读性让读者口口相传。麦家的文字诡谲幽邃,情节引人入胜,深受喜欢脑力挑战的读者的欢迎。《风语》不是一部传统的谍战小说,更像是麦家定位的“新智力特工戏”,有谍战背景,却不是以悬疑剧情取胜,这也是麦家以往的破译小说中没有的。麦家一切作品的真正支点,始终是“力”。一种生命强力,或者叫做意志。麦家的文学意义在于他对意志的深入追究和不断发现。
韩寒——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在推迟了近一年后,2010年7月,韩寒主办的杂志《独唱团》终于面世,一上市就引发抢购的狂潮。出版社给出的数据是,首印五十万册在两天内被经销商一抢而空。可《独唱团》终究只是一本“文艺杂志”,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9月,韩寒把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略带阿Q精神的话牢记在心,并且身体力行,从创办杂志开出天价稿酬,到卖新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附送纯黄金,其做法不得不让人惊叹。韩寒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舆论领袖,他的本质影响力也在于“真”,而不是思想。在全社会都充斥着假话、套话、官话、空话之时,韩寒敢于“逆潮流”,用一种老辣的文风针砭时弊,自然会得到众星捧月式的拥戴,他也就顺势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韩寒身上所具备的,正是众人身上所缺少的。
白岩松——触摸时代最敏感的神经: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事实上,他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新闻领域,他在有限的范围内,善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且善于表达。2010年9月,他推出《幸福了吗》,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记录。白岩松自称是“一个不顺从的群众”,可他更关注个体的命运,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发展。他颇为沉重地思索着:“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此刻,他对当下中国人幸福感缺失的现实,给予了一针见血的“诊断”:并非时代造成人们不幸福,而是现在到了一个人们开始关注幸福的时代。白岩松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物的意义在于,怎样以个人的方式借助大的媒体平台,运用媒体手段,对现实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郎咸平——为什么过日子这么难:2010年9月,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出版《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郎咸平提出,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这么低?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为什么我们的食品这么不安全?为什么我们看不起病?不是中国人不勤劳,而是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太难。正如郎咸平在书中所说,在中国做事难,做人难,过日子更是难。难,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老百姓中的种种难,让我们的决策者们,在决策中,偏离了方向,驶歪了轨道,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难上加难。这正是这本书中发出的一种呐喊和声音。有人说郎咸平是中国最有良心的教授,他说出了真话、实话、正确话。他没有高深的经济理论,从不缺乏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老百姓喜欢他的根本原因,由于他是拥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突出的知识分子,在体制外,敢讲真话,也可以讲真话。
略萨——诺贝尔奖迟来的“爆炸”:10月,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略萨。略萨是拉美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也是28年来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拉美作家。就其知名度而言,略萨可谓众望所归,我国已经出版了他的全集,甚至有个别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其风格的熏染。略萨自己就曾经说过,作家不能以得诺贝尔奖来考虑写作。早年的略萨崇拜卡斯特罗,但一位诗人在古巴入狱,让略萨倒戈到自由主义与右翼阵营。他曾参加秘鲁总统竞选,失败后,移民西班牙。但是到了西班牙,他没有支持西班牙右翼政党,而是站在了社会主义立场,并且参与了那里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行动。我们可以继续期待,在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中,略萨继续向世人贡献他的求索精神。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