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常同时伴有多种疾病,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即所谓多重用药。
目前,多重用药尚无公认定义,欧洲研究主要根据药物种类(药物种类≥5种),美国研究则主要根据药物应用是否属于临床需要。多重用药可以导致一系列后果,如增加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用药依从性降低和治疗费用增高。
多重用药是普遍现象
老年患者的多重用药问题普遍存在,一项美国门诊患者调查显示,57%的≥65岁老年妇女服用处方药种类≥5种,12%的≥65岁老年妇女服用处方药种类≥10种。心血管药物、抗生素、利尿剂、阿片类镇痛剂及降脂药是老年人使用最频繁的处方药。
除医师处方外,老年人还常自行购药,包括广告药物、非处方药物、保健品和中草药。对居住乡村的老年患者调查表明,九成患者使用至少1种非处方药(OTC),半数患者使用2~4种OTC药物。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缓解感冒症状药(如伪麻黄碱)及维生素或营养补充剂(如复合维生素,维生素E和C,银杏提取物)为最常用OTC药物。
多重用药带来不良后果
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特点决定其用药依从性较差。用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按医师规定用药,与医嘱一致。患者若服用不恰当药物、服药种类及次数增加,则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降低用药依从性。
老年患者在服用华法林、地高辛等药物时,若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则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多重用药亦升高老年综合征风险,如降压药、安眠药、利尿剂升高跌倒和骨折风险。在一项老年男性门诊患者的研究中,服用≥2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苯二氮类、抗抑郁药)的患者跌倒风险升高2.37倍。
专家点评:
为了避免老年人多重用药,首先应该在治疗初期尽量不用多种药物。患者服药时间越长,减少药物种类的难度就越大。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将病情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使患者逐渐对药物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性,同时老年人性格和情绪表现出的孤僻、倔强、消沉等负面情绪,对医师做出的减药调整容易持有抵触心态,即便接受了减药,也可能因为心理暗示导致新症状产生,不得不恢复习惯用药,甚至需要增加新药。医师和药师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与老年患者沟通,除做好充分的患者教育工作外,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也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增加医患间的信任感,解决多重用药的问题也会相对顺利。
解决多重用药问题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抓住疾病主要矛盾
医师在开具新药物前,应首先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和用药史,从而判断是否有适应证支持增用新药,是否利大于弊。在某些情况下,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及适当运动等可完全替代药物治疗。
对于罹患多种疾病且需要多种药物控制病情的老年患者,短时间内减少药物种类并不现实,应抓住诸多病患中的主要矛盾,对于次要矛盾的辅助治疗药物或疗效不明显药物可尝试舍弃。
服用长效药物
绝大部分药物说明书及参考资料对药物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要仔细阅读。
为老年患者选择药物时,尽量选择每日服用1次的药物,并确认患者确实服用医师处方药物。存在记忆障碍或伴精神系统疾病的老年人,须在药师、护士或家属监督下服药。除药物相互作用外,临床上还应关注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
避免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是老年患者处方中常见问题。若医师未能全面了解患者用药史,则可能导致重复用药。在一项对老年门诊患者用药情况研究中,存在重复用药问题的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49.21%。
重复用药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引发了多重用药潜在危险。鉴于目前市售药物种类繁杂,同种药物仍由众多厂家生产,并冠以不同商品名,临床上应注意通过检索通用名审核处方,减少重复用药。
据《健康咨询报》
编辑/平湖秋月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