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购物渐成社会生活的常态。11月11日不仅是网友们创造的“光棍节”,更是淘宝网创设的“电商购物节”,仅2013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网销售突破350亿元,刷新了历史纪录。各网店推出的“秒杀”、“折上折”是这场购物狂欢的“升温器”。然而,掌柜们的“血拼”真的是亏本大甩卖吗?
广东小伙李礼创办的“比价神器”网,输入商品网页编号或商品网址,就能显示出对应商品的历史价格数据,让那些价格战背后的猫腻逐一浮现。那么,这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惠及亿万网友的“比价神器”是如何“炼”成的呢?
网购吐槽:
习惯思维频“中招”
“我开发出比价数据库后,很多网友总认为我是毕业于名校的计算机专家。事实上,我是自学成才,当初学电脑网络技术,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生性率真的李礼聊起自己的从业经历,毫不避讳自己的“草根”出身。
作为一名曾经的网络“菜鸟”,李礼的“晋级之路”走了10年。
今年31岁的李礼本名叫李保胜,李礼是他的网名。1998年,李礼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中毕业,考入广州一所中专读计算机专业。当时,中专学校已市场化运作,重经济效益轻素质教育的现象已现端倪,而且,李礼读的是该校的分校。他感觉到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一年后,李礼选择了中途辍学。
辍学后,李礼回到老家,有一定美术基础的他进了县城的一家电脑广告招牌店做学徒。店里有电脑和网络,李礼学会了上网。2002年,李礼应聘到深圳一家外贸公司做平面和包装设计。
一年后,公司建立网站,老板看过李礼的履历,知道他学过计算机,便让他兼管公司网站。接受这个新任务时,李礼头都大了,虽说曾在中专学校有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但他只不过接触了一些计算机的理论“皮毛”而已,并没有任何实践经验。那时的他有种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李礼硬着头皮从头开始,重拾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课本,并购买了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类书籍进行自学。
“那时没什么工作压力,我也学得很慢。”李礼说,“我在干中学、学中干,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对于巩固专业知识十分重要。”在李礼看来,那段时间就是“锻剑”的过程。
2009年,李礼从工作了7年的公司辞职,自己创办了“西贴网”和“快递之家”等网站。也就是在自己创业的那一年,李礼才正式开始学习数据库应用。
“从接触网络到管理网站,再到后来学习数据库,我整整花了10年的时间。”李礼坦言,正是这段看似漫长的学习过程,为他建立“比价神器”夯实了基础。否则,如果没有这些专业知识的储备,要从海量的网络店铺中搜集价格信息并生成价格走势图,无异于大海寻针,创造奇迹的概率几乎为零。
在网购中,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习惯性的思维,即网上的价格比线下的低,新价格比老价格低,促销价肯定比平时价格低。而商家恰恰抓住人们这种习惯思维的心理,其实很多的打折优惠活动并不靠谱。
就网购而言,李礼无疑是“先行者”。早在2002年,李礼就开始网购虚拟商品、书籍和CD。随着电商的快速崛起,从2006年开始,他热衷于网上购买办公用品、电脑配件及数码产品、服饰等,用他的话说就是:“自从迷上了网购,我就几乎没进过实体店购物。”
一次,李礼想给妻子买一款笔记本电脑,他在网店上看到的标价是6388元。正好该网店要做店庆活动,按常规思维,店庆活动期间,商品肯定会比平时便宜。李礼就巴望着店庆到来。岂料,店庆前三天,该款电脑不降反涨了200元。店家还对这个实际涨了的新价格大打“特价牌”,引来了众多网友抢购。
由于李礼事前看过报价,这一价格的变化对他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也使他对网络购物有了重新的认识。
还有一次,李礼给妻子网购某品牌服饰。网店的报价是4.3折约98元。李礼因有过前车之鉴,为了不再买贵了,他查询了该商品的历史价格,发现该商品在这家网店以前售价都是228元。如果照此算下来,这回网购应该是占了大便宜。
但是,李礼还是觉得这个价格有点问题,他再次对该网店的历史报价进行剖析,结果发现他看中的这款服饰上架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于是,他再查询该商品在同店铺的关键词,还真的发现相同的商品,标题及内容和它一模一样,但标的价格是150元,再往下追查,该商品上架半年多,历史价格在很多时段标注的仅有79元!
四处探价:
“K线图”上揭玄机
李礼发现,在网络购物中,各类“价格陷阱”屡见不鲜。为了避免上当,李礼准备了好几个日记本,把常购商品各个时期的历史价格走势记录下来,两年多时间就记了厚厚的几大本。每次网购前,他都取出他的日记本,对照价格走势,寻找价格的谷底位置下单。
“不要小看这些价格波动,对于长期网购者而言,日积月累,就能省下一大笔钱。”李礼算过一笔账,没留意价格走势前,他网购过几百次,再套用价格走势图上的最低价一换算,几年时间,他足足多花了10万多元。李礼问过身边的朋友,几乎没有一个不坦承曾经在网购时跌进了“价格陷阱”,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对于长期喜欢网购的网友,李礼还建议他们要多到实体店去逛逛。“有些网店标注的价格,甚至比实体店还高。但是好多网友总认为网上的价格比线下的便宜,平时也懒得去实体店比较,如此一来,明亏暗亏自然会吃上不少。”
用日记本手工记录价格的走势和变化,虽然有效,但费时费力,而且对于数百万家网店和海量的商品而言,即使用一万本日记本也归纳不全。李礼通过手工记录,更发觉价格的起起落落。不过他也觉得用日记本记录价格走势的方式过于原始,他在探寻一种更为科学的分析记录方式。
2011年7月,李礼花了两个多月的构思,终于开发出自动采集记录价格的网络程序。这个程序的原理很简单,就是让采集程序一天24小时多线程记录商品报价,写入数据库,积累数据。
价格采集中,李礼也注重捕捉商品用户的评论内容。好多网友喜欢在评论中将自己购买的价格也写上去,网友们提供的原始资料,进一步丰富了价格采集数据库。
不过,李礼开发出的程序也遇上了两只“拦路虎”。其一,商品的数量非常大,以京东商城为例,商品量就达几百万个,涉及到的有效价格单位就有几亿个,这如果没有巨量的服务器支撑,就会导致查询的速度非常慢,而且也有可能不太准确;其二,采集程序要不断到各商城的商品页面记录价格,很容易被商城判断为非正常访问。李礼说,在采集程序工作时,几乎天天都会受到系统自动封锁或人为的特殊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