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人生

善举不能“挥霍”□文/浣溪沙里斯本西南的一个天然湖是休闲、游乐的胜地。我们从市场上买来一只乌龟,准备带到湖边放生。湖边景色优美,可湖水却有些浑浊。正当儿子准备将乌龟放入湖中时,一位当地妇女立即跑过来对我说道:“抱

善举不能“挥霍”

□文/浣溪沙

里斯本西南的一个天然湖是休闲、游乐的胜地。我们从市场上买来一只乌龟,准备带到湖边放生。

湖边景色优美,可湖水却有些浑浊。正当儿子准备将乌龟放入湖中时,一位当地妇女立即跑过来对我说道:“抱歉,先生,请制止你的孩子。”我吃惊不小,放生是善举,而且各地都不会加以制止。由于她的坚持,我只好让儿子住手,将乌龟重新装进袋子里。

不远处,几个当地居民正在割芦苇,顷刻间放倒了一大片,周围的人却不闻不问。儿子很激动,跑到他们面前大声要求停止这破坏生态的举动。

很快,一位身穿工作服的男子走了过来,听了我的讲述,他笑道:“先生,你是不是刚来里斯本?你们眼中的那些善举,在这里没有意义。”我一听,十分惊诧:“难道你们国家拒绝大家做吗?” “你知道这里的芦苇为什么要被割掉吗?以前,这里的人们很注意保护芦苇。可是,芦苇根为田鼠提供了大量食物。后来,这里闹过几次严重的鼠灾,人们才开始有计划地割芦苇。”他看了看我,接着说:“你们刚才放生乌龟被制止,是因为近两年来,湖边有不少游客来放生乌龟和鱼。乌龟钻入泥中,大量繁殖,导致湖水浑浊。”说着,他指指远处的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勿放生乌龟。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善举是不能用来“挥霍”的。

(张泉摘自《深圳青年》2008年8月上半月刊)

没人调查的“”

□文/陈大超

放暑假了,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要与几个同学出去调查的生存状态,说是搞调查要钱,让她妈妈往她卡上打了1000元。

在女儿的心目中,她的爸爸妈妈不是,她更不是。其实我和她妈妈挣的钱,大都花到她身上去了。她的手提电脑,比我的电脑高级;她用的是花数千元买的数码相机,我用的还是几百元的旧式相机。跟她相比,我们的消费水平,早已是穷人水平。

但她意识不到。有一次吃饭,她吃着喝着突然一个问题:“你们怎么都不喝饮料呢?”我们只好用白开水兑了一点点饮料。她说:“这样喝多没有味呀。我,你们真不会享受。”我们只好说:“我们不怎么喝饮料。”还有“不吃西瓜”的呢。一个文友告诉我:“自西瓜上市,我们每天买一个十斤重的西瓜,儿子白天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有一回,儿子吃着西瓜,忽然问我们:‘你们怎么不吃西瓜?’我撒谎:‘我们不吃。’炎炎夏天,有谁不爱吃西瓜的?他竟然真的相信了。”

,我的父母也是这种穷人。父亲身上穿的,都是便宜货。我们给他买的稍微上点儿档次的衣服,他都舍不得穿。母亲的消费水平,更是穷人—跟她说过多少次了,可她仍然“”吃那些对身体有害的剩菜剩饭。

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这样把孩子、孙子当作掌上明珠来呵护来宠爱的;为了那“掌上明珠”少受苦,他们过再苦再累再穷的日子,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样的穷人,是不是也该有人来调查调查呢?

(马秋摘自2008年7月15日《杂文报》)

令人幸福

□文/乔叶

朋友每每做了都要向我报告一番,一边喋喋不休一边哀叹:“怎么做了这样一个梦,多不好的兆头啊。”听我在这边不亦乐乎,她更愤愤然:“怎么这样幸灾乐祸?”

“做噩梦有什么不好?我喜欢做噩梦。”我说。

“喜欢做噩梦?有病!”

但我真的是喜欢做噩梦。做噩梦常常让我感觉幸福。

“有什么理由感觉幸福?”

于是我一五一十地说:

“首先,就当是免费观看为自己独家放映的恐怖大片。在观看过程中自己的身份还可以自由转换,或做演员,或做导演,或做旁白,或做编剧,感觉神奇无比—不幸福吗?

其次,醒来后大汗淋漓,松弛酣畅,结结实实地做了一次有氧运动—不幸福吗?

梦见山洪袭来,狂涛骇浪,汹涌澎湃,自己踩一稻草,正在水的冰凉中快速下沉,心中不胜绝望。醒来发现原来只是身边小儿自由夜溺—不幸福吗?

梦见故去的亲人围炉煮茶欢悦谈笑,梦里也怀疑这是不是梦,甚至还偷偷数了数父亲脸上的皱纹。醒来虽然伤感,但是再一想这已是能够与亲人们再次相聚的最亲密的途径—不幸福吗?

梦见满头白发,醒来照镜青丝依然。梦见被人追杀,醒来看见月华皎洁。梦见与爱人痛恨分手,醒来听到他的呼噜香甜,梦见脚被冻坏含泪截肢,醒来发现只是裸足被外—不幸福吗?”

其实,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做了美梦的人,是不快乐的,他们好像觉得相比于虚假的美梦,自己的现状就如同一场真实的噩梦。因此我想,如果噩梦能让我们关注到自己早已忽略的那些珍贵的拥有,难道不就很幸福吗?

(飞来摘自大洋网)

争吵值得吗

■编译/李菲

你赢得的争论越多,你的朋友也就越少。即使你是对的,但争吵值得吗?答案很明显,不!如果另一个人喜欢争论,即使你能证明他错了,争论也不值得。为什么?因为争吵往往孕育狭隘的心胸。拥有这种心胸的人总努力在证明谁是对的,而不是在寻找什么是对的。

举个例子,在一个社交会上,尤其是在大家喝了一点儿酒的时候,某个人就可能会用很有权威性的语气说:“今年的出口总额是500亿美元。”你碰巧知道他给出的数据错了,正确的数字是450亿美元。你早上读报时看到了,你的车上还有一本刊物能证明这个数字。你会提出你的观点吗?会的。你说:“据我所知,出口总额是450亿美元。”当那个人回应说:“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这个时候,你有几个选择:

一、重申你的观点,并开始与他争论;

二、跑去车里拿那份刊物,确保你能证明他是错的;

三、避免争论;

四、与他讨论,而不争论。

正确的选择只有第三条。

(步凡摘自人民网)

(作者:佚名 字数:2549)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