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的马文亚初三时用自己的2万元积蓄加上父母的钱投资了第一个楼盘。一年之后,那里的房价涨了一倍,他的2万元变成了4万元。之后,马文亚像个房产代理人一样,替父母和亲戚买房子赚代理费。到北
来自上海的马文亚初三时用自己的2万元积蓄加上父母的钱投资了第一个楼盘。一年之后,那里的房价涨了一倍,他的2万元变成了4万元。之后,马文亚像个房产代理人一样,替父母和亲戚买房子赚代理费。到北京读大学之前,他已经有了近50万元的积蓄,并开始接触股票。就在这样长期投资的过程中,马文亚最开始的2万元积蓄变成了今天的500万元。而他,还仅仅是一个刚满22岁的大四学生。
马文亚的理财启蒙,来自于小学二年级第一次拿零花钱。
“我第一次拿着5块钱在小卖部门口徘徊的时候,就好象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5块钱是有限的,而我既想买大大卷,还想买跳跳糖,甚至更多,但我没办法选择。所以我干脆把零花钱省下来,这么做反而是快乐的,因为我知道我拥有购买的能力,只是没去购买而已。”
而初中时迷恋上的游戏“大富翁”,马文亚和别人的玩法有所不同,在这个靠买地收租金“圈钱”的游戏中,他不买地,把钱都用来投资“虚拟股票”,最多的一次赚了20多个亿,把游戏计数系统都撑爆了。
从最初的攒钱习惯,到之后他坚持不懈的自我教育,马文亚找到了自己理财思维的理论支持: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每一分钱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后,理财贯穿在马文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和朋友去超市买东西,一定要对商品的净含量、价格等进行严格对比,所有的东西都要做到性价比最高。比如买薯片,就要对比一下哪一种包装更大一些。
马文亚从初中开始住校,住校的经历给了他更大的自我理财空间。父母每个月会给他1500元的生活费,而那会儿中学生的花费水平一般是800元——马文亚一般只花400元左右。每天三餐只花12元,几乎不买零食。
在来北京读大学前,马文亚已经有了可观的积蓄。马文亚从高中就开始投资房产,他经常骑着自行车,走遍市区所有新建的商业小区,比较它们的位置、房价以及附近的交通状况。
马文亚的理财观强调的就是财富俭中求:大学生应该以节俭为主。如果在大学就养成财富消耗过快的毛病,工作之后收入又达不到原来的水平,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
而马文亚的节俭作风在朋友圈子里更是司空见惯的,这是他们的圈子文化。有时谁发现了性价比很高的商品,消息很快就会在圈子里流传开来。而在卓越网上买书,为了省2元钱,他们会用是卓越黄金VIP的朋友的账号来买。
现在,马文亚在央视证券资讯频道实习,还是习惯每天早晨股市开盘之前关注股票,每天晚上研究道·琼斯指数。多年投资市场的经验让他深谙“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道理。他相信平时不做功课,喜欢打听小道消息、盲从他人的投机行为不可能带来财富。
马文亚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成功者找机会,失败者找理由”。他认为,不善于投资理财的大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没有多余的钱,更何况我还要为家人节省开销,我输不起,而且本身对理财不感兴趣”,另外一种是“我有投资的眼光,我对理财也很感兴趣,但我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省下来”。这两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对于前者,马文亚建议坚持节流,学习理财。而对后者的建议是要利用自己的眼光,把思想付诸行动。
在媒体的一篇《大学生通过炒房资产累积达500万》的报道把马文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后,大量的人给他写信,渴望获得通向一夜暴富之路的金钥匙。
“我的方式是不具有可复制性的,可复制的是我的理念。”这是马文亚的想法,也是他的回答。他认为自己通过炒房增长财富的模式其实是畸形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如果大家想靠这样的模式成功将会是一个错误。
马文亚觉得,一个正确的投资理财价值观应该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节流的基础上再想办法开源。而理财从哪做起?“我认为就是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从100元,或者1000元、10000元开始做,别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
方正道//摘自《大学生》2010年第4期,杜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