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

女儿不知从哪弄来一本励志类的杂志精华本,说老师布置写读书笔记。我不读这种杂志N年,而且经历了二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对那种貌似温暖贴心的小情小调和积极向上的励志故事,已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不

不知从哪弄来一本励志类的杂志精华本,说老师布置写读书笔记。我不读这种杂志N年,而且经历了二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对那种貌似温暖贴心的小情小调和积极向上的励志故事,已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不过的人生刚开始,不能这么“百毒不受”。她妈最近追电视剧《蜗居》追得五迷三道,常模仿海萍的语气:“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二百⋯⋯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天哪,这就是你的前车之鉴!”她妈转而从电脑里调出海萍和苏淳为一块钱争吵的视频,搞得女儿一惊一乍的。

这种以自贱身价打底子,以街头乞丐、流浪汉的可怜来反照懒惰者将来的,算起来源远流长。我小时候,爸爸是乡村小学教员,妈妈务农,爷爷在大队担任贫协主任,在农村属于半中产,我最大的愿望是天天有吃,可以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穿着军大衣上学。因为时不时逃学旷课,和一帮小伙伴玩“打仗”,迷小人书,被爸爸揪着了,先一顿揍,揍后再谆谆教诲:“是有的,军大衣也是有的,看你努力不努力,像你这么念书,还指望有什么出息?还能吃好穿好?”

我妈泪水汪汪地指着后山的老徐家说:你个不争气的,你要学老徐家啊,天天睡到日头晒三竿,稻不种麦不种,靠吃政府救济,没吃了就四处讨饭,三个冬天打光脚,一条破单裤。你要再这么混下去,你就真成老徐了!

当时我没听进去。后来混到初二了,英语只考了6分,耷拉着头走路,还真注意到老徐家的三个拖着个鼻涕、拿着缺口碗讨饭,心里忽地一激灵,我中考要是上不了高中、中专,那一生干吗呀?砍柴种田养牛养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目注老徐家那三伢子的背影,我的“力比多”忽然猛增,决心重新做人、提高成绩!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是黄连,败火,清热,使人少犯迷糊。

但如果靠它包治百病,说不定就死翘翘了。比如完全按照《给职场白领的二十二条忠告》、《机关语录》之类安排人生,可能有堵南墙等着你撞成内伤。

小朋友P,初入职场,整天捧着“心灵鸡汤”类图书,把它当成交际、升职的《葵花宝典》。有一次,他读到“每个人都是一块砖,都是有用的料。但是,如果你棱角太多,人们就真不知道该把你往哪搁了”,一下醍醐灌顶:一直这么不招同事和待见,原来是“棱角”作怪呀。于是,他开始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可是某次的来检查,对隔壁部门的策划书十分满意,并在大会上予以表扬。P看出了其中一个漏洞,但瞻前顾后,怕说错话,不敢张口。谁知另一个愣头青散会后,立马找到的上司和策划人,当面锣对面鼓指出问题所在。

三个月后,愣头青升为部门经理。小P悔得肠子快青了,气得一把火烧光了“心灵鸡汤”。

其实,并不是“忠告”错了,而是小P脑筋僵化,没有灵活运用。另外我还奉劝小P,那“愣头青”的成功登龙术也不一定能复制,走错了你赶紧回头吧——你的个人体验,才是最合适的忠告。

赵一亮//摘自2010年1月8日天津网/

(字数:1252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