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清晨,夏威夷国际机场。
美国太平洋基地总军士长罗伊隆热情地伸出手来,迎接远方的客人。这些客人并非达官显贵、星级上将,而是一群来自中国的普通士官。一位面色紫红、皮肤黝黑的青年人,尤其引人注意:双手皲裂,胸前8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见证其不平凡的功勋。
“中国士兵,真棒!”罗伊隆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叫窦树军的青年人腼腆地笑了。作为中国空军唯一的士官代表出国考察,他既自豪又羞涩:给我这么大的荣誉?我做的事情,都很平凡。
但战机记得一切:16年,窦树军先后为7500余架飞机做过“体检”,及时发现12起重大故障隐患,为国家避免经济损失3亿多元。生于“草根”,经他手的战机却高飞于云端,傲视茫茫天地。
战友们把一个当之无愧的称号送给他——“战机神医”!
“植物上我是个‘兵’,技能上我要超过‘官’”
“神医”也曾神伤过,甚至偷偷问自己:你是不是干飞机探伤这块料?
那是19年前,窦树军刚刚告别黑土地,走进誉满全军的空军航空兵第一师,走路都像踩在云朵上,美极了:虽然咱不能像飞行员那样神气地翱翔,但给战鹰做保健医生,也不错啊!
但很快,看似普通的验伤工作把这小伙折磨得睡不着觉了。
探伤组有9名同志,一到现场实践,别人持仪器都能在发动机残片上发现“裂纹”,而他,要在师傅提示下才能找到。战友们的眼神、师傅的催促,都叫他抬不起头来:“窦树军,你行吗?”
行,一定能行。他把一句话端端正正抄在笔记本上,也隆重地刻在心里,“宁肯自己辛苦千万遍,也不让飞行员担半点风险”。
他给自己定下了三条“窦氏军规”:少睡、少玩、少看电视,腾出时间学习。“优秀学兵”、“最认真、最刻苦的学员”,窦树军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书面答卷!
与此同时,他清晰地意识到,“保健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最终得看临床。伴随装备更新步伐的加快和高科技探伤设备的开发和运用,经验及书本知识当家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实践中,“窦大夫”靠一股钻劲儿闯通关。
2002年初,他所在的团改装国产某型新机,由于探伤设备落后,影响了探伤质量和效率。窦树军急得团团转,得知兄弟团配发了当时国内最新的探伤仪后,他软磨硬泡把仪器借了回来。
一瞅控制面板,他愣了:一个个陌生的英文单词,简直是天书。在窦树军的字典里,没有“服输”这个词。他买来《英汉双解词典》,一边捏着各种叶片裂纹样本,观察记录波形,一边中英对照,念念有词。短短一个月,用秃了19根铅笔,摞起了一尺多高的草稿纸。当新式探伤仪完璧归赵,窦树军的工作间里,一面写有心得的展板却挂了起来,主题为《综合运用4种探伤方法对新战机19个重要部位进行探伤的方法步骤及要领》……
作为一名士官,窦树军在探伤领域逐步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但飞机修理厂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军官众多、高手云集,不时有一盆冷水兜头泼下:“再扑腾又能翻出多大浪花,小心别被水呛着!”
“职务上我是个‘兵’,技能上我要超过‘官’。”窦树军想。
“决不能让一条细小的裂纹,害了一个国家!”
美玉,莹然有光,然世人不觉其光耀,因美玉藏技于真。与权威专家的交锋,让人们看到了普通士官如何大绽光华。
那是2005年8月,窦树军用超声波探伤仪对7号战机的发动机进行“B超”检查。他负责的领域,是给飞机的发动机探伤,发动机对飞机的意义,正如心脏之于人,重要性不言自明。这个看似坚强的家伙有脆弱的一面,受飞行时间、材料、结构、不明物打伤等影响,其叶片上很容易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细小裂纹。高速飞行时,叶片可能折断,打伤液压系统、操作系统,甚至击穿油箱,使战鹰和飞行员命悬一线。要想防患于未然,全凭探伤师望闻问切。
检查中,窦树军发现,该发动机一级压缩器一块叶片榫头部位的波形有微小差异。经过反复分析比对,他得出判断:榫头内部可能有隐形裂纹。事关重大!窦树军立刻报请上级批准该架飞机停飞检查。
闻讯赶来的专家却否定了窦树军的结论:“回波差异是探头与榫头接触距离没有掌握好,产生‘提离效应’引起的。飞机可以正常飞行。”闻言,官兵们松了一口气。倔强的窦树军却拒绝在放飞单上签字。
专家追问:“可能有裂纹就代表一定有裂纹吗?”
是啊,一旦飞机停飞、脱发、送厂检测后没有裂纹,后果谁来承担?依了专家不就没责任了……但这念头,只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不,绝不能那么做。窦树军痛苦地合上双眼,几年前一起机毁人亡的惨烈事故,涌上心头。朝夕相处的战友在刹那间撒手人寰,国家上亿元巨额财产化为乌有,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永难复原。那是他一辈子的伤心事,虽然事故与他无关。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一个古老的英国民谣,被中国的探伤师重新演绎,凝结着他们的良知与职业操守:“绝不能让一条细小的裂纹,害了一个国家!”
由于窦树军的坚持,发动机最后被送到北京某研究所“会诊”去了。得出的结论让专家们吸了一口冷气:榫头因疲劳使用、工艺等原因产生了细小裂纹,在工作状态时随时都有可能断裂,如不及时停飞,后果不堪设想。
如山的责任,有时不是由位高权重的将军背起;疆场上的胜利,要感谢那些默默无闻、慨然赴命的士卒。
“人不能翅膀硬了就飞离部队,人要讲良心!”
作为探伤师的妻子,王卫莲说,嫁给他的时候,图的就是他对工作的认真:“跟这样的人过日子,踏实。”没多久她就意识到,太爱岗敬业了,未必全然是好事,至少对家属而言。一次来队探亲,她临时住在附近的农户家,丈夫脱不开身照看她,结果,不会烧火炕的她差点煤气中毒……
她怨过,怪过,说他一根筋,可这样的日子啊,过着过着就习惯了。一次婆婆病了,她只好替他回趟家,王卫莲把儿子托付给邻居,带上家里仅有的2000元,踏上北上的路。
此刻,千里之外的南方,窦树军正在炎炎酷暑下,忘我地投入一场实兵对抗演练中。机场像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闷热难耐,而他还得提着探伤仪,在发动机狭窄的尾喷管里钻进钻出,不时与50℃左右的内壁亲密接触,体内的水分拼命地往外涌,背上划破的伤口火辣辣地疼……
问他:“觉得苦吗?”
窦树军轻描淡写地答:“这算啥!恐怖的还在后头!冬天才可怕!”东北的冬天,气温往往只有二三十摄氏度,零下的。狭窄的飞机进气道容不下肥大的冬皮服,窦树军和同事们只好脱下外衣,穿着轻薄的工作服爬入“冰窟”。极度深寒,往往在10分钟内就冻得他们浑身哆嗦,牙齿“咯咯”地打着冷战,皮肤疼得钻心。长年如此劳作,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探伤,37岁的窦树军病痛缠身,患上严重的颈椎病、风湿病和腰肌劳损。
“你这么干图个啥?”老乡、战友看着心酸。
从军19年,他还是个士官。2003年、2005年,军区空军从保留特殊人才角度出发,又先后两次把他作为提干的头号人选向上级推荐,都因年龄的硬指标,被“卡”住了。“老窦,你别失望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领导、战友怕他想不开。“没事。既然不能成为干部,那就要当最好的士官。”老窦的心里,敞亮着呢!
只是这些年,他对妻子、孩子,总有一种愧疚感。结婚以来,妻子就带着孩子候鸟似的跟着他,别的女人都有的安定日子,他没给过她。出名后,一些地方的航空公司开始出高薪来挖他,许诺:“只要你能来,不用培训,直接上岗,家属工作孩子上学一并解决。”窦树军不肯走。用他的话来讲:“人不能翅膀硬了就飞离部队,人要讲良心!”
为了良心,窦树军背起了太多的承担:
2007年9月,他所在的团赴某地执行对抗演练任务。“开战”不久,窦树军就遭遇了难题。“敌军”数架飞机有被不明物体打伤的迹象,而他们携带的仪器又不能对飞机发动机叶片进行全面检查,兄弟部队得知窦树军在就向他请求技术支援。
“敌”“我”交战,帮还是不帮?不帮,自己就多一份胜算;帮,对方将会成为更强劲的对手。思量再三,他向领导请求支援对方。战友怪他长他人威风。窦树军正色道,只有“蓝军”强,“红军”才能更强;今日互为对手练攻防,他朝联手克敌,胜算就更大,中国军队才能扬威于天下。
“窦师傅”(这是官兵对窦树军的爱称)想的,不是一人一部之得失,而是一个国家整个军队的成败。不知道老窦是否常读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纵使不读,胸中的气象已自成锦绣文章。
小士官有大眼光、大胸怀。
多年来,只要兄弟单位求助,他就毫不吝惜地把“绝活”相授,先后为7家兄弟单位提供了40多次技术服务,亲手带教出26名探伤骨干,其中有人成为空军级技术骨干,有些骨干已成为他的上级。
当年,与他一起在机务训练团学习探伤的新兵有21人,军校士官班学习探伤的学员有17人,如今,只有他一个仍坚持在“探伤”岗位上。16年来,已累计在飞机进气道内工作达5000多小时、爬行60多公里。
他探索总结出“先涡流、后渗透、再超声”三步定位等4种新型探伤方法,使飞机探伤精准率达到了100%。
他改装的探伤员防噪系统,既能防止探伤员因长期强噪音引起疾病,又破解了事故信号听不准的难题……
正如中空一师政治部主任韩宪锋所言,只要努力,无论是多小的一粒“微芒”,都有机会成为一块了不起的“马掌钉”,一旦找到与时代对应的节点,人生的“战机”就会一飞冲天。
[链接]
窦树军,空一师三团修理厂探伤技师,1972年3月出生,空军五级士官。先后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空军首届青年学习成才奖、空军机务保障金质荣誉奖;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2009年被列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提名奖名单。
(王木川摘自《中国青年》2009年第11期)
(作者:王 军 郭洪波 李业新)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