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就永远回不来了

失去的,就永远回不来了,就再也得不到了。

这似乎是对小孩子说的话,而不需要对成年的我们说。因为,一般的智商,都知道这个道理。

然而,即便我们已经成年,即便我们有着高的智商,却在一些情结上,一直处于小孩子的状态,仍属于“已经成年的小孩”。

比如说,童年,有限的父母缺失了对我们的爱。在潜当中,我们一直不肯放下那个希望,就是让父母爱我们。生活中,看到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婴儿,偶尔,会不会有一丝丝的幸福感,或者一丝丝的伤感或者羡慕呢?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也许就是幼年没有得到母亲良好照顾的情绪表达。即便现在的我们已经为人父母,幼年的爱的缺失去并不曾因为年龄身份的变化而消失。相反,它却一直埋藏有我们的内心深处,为此,在心理上一直不肯长大,不时表现出小孩子时期的稚气状态,总觉得自己是那么无助、弱小、没有力量,总期待着会有一天父母能够偿还曾经失去的部分。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会一直为那些曾经的失去而无休止地付出代价。

比如说,幼年时父母无意识地忽略了我们呢?那种被忽略的感觉,并不随我们年龄而消失,却跟岁月一样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每时每刻都冀盼着被人重视,被人关注。为此不惜以讨好别人甚至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在潜意识的深层,完全陷入到“我不够好,不够可爱,我不重要”等哀怜的自我意象之中。那么,心理上,要求自我价值感的满足、和获得关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深层次人生动力,形成不同的人格,及人际行为模式。不少成年人习惯于报怨他人,或者去责备自己,一直以某种特定的模式去损害或者破坏着已经处于成年的人际关系,而不能自知,这其实是在为曾经的失去而付出隐形的代价。这些隐藏的代付,让我们感到痛苦,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没有没有任何一种成长能够不受到伤害。伤害总是在所难免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未被满足的期待,或未完成事件。因为事情总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世界总是不完美的、残缺的。“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对于人类来说,完美只是个陷阱。如此,我们不可以期待父母本身不是无所不能的完人,相反他们只是生活中普通的“有限的”人。因此注定,我们要在父母那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操控人们行为和习惯的,不是智力,而是情智。在心理学中,有 “未完成事件”、或者“未被满足的期待”之类的概念。因为未被完成未被满足,所以一直无意识地期待着能够实现,并这种无意识的期待泛化到成年后的生活之中,形成不同特色的模式。一般的我们,就是这样地被操控着,而表现得完全像一个未被满足的小孩子。

因此,我们更需要明白:“那些事情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我活过来了。”佛说“刹那”。一切都如同时间一样,刹那刹那地失去,包括生命。既然如此,我们能留住过去吗?既然不能留住过去,我们何必一直站在曾经跌倒过的地方哭泣不止?我们需要什么呢?只需要一颗“清静”的心。空明澄净,寂静如无。既然留不住,那就该懂得放下。

所以,另一种成长叫做“心理成长”。

所谓的心理成长,就是在心理上明白,过去的已经过去,再也回不来了;在心理上,从过往的情景中走出来,回到当下。在心理上,告诉自己,今非昔比,要停止为曾经的失去而继续付出代价。如此才能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现在,迎接未来。

为了放下,我们需要清醒地明白: 我们活过来了,是的,还活着。当我们不能拟制曾经的失去所带给我们的悲伤时,不防大口大口地呼吸。在呼吸时感知自己还活着。既然活着,那那就值得为此而庆幸。失去的虽然珍贵,我们自己却未曾死去。我们活着,那就证明,虽然有过失去,我们也曾拥有,而且拥有过很多。

是的,我们拥有过很多。只是我们很少去关注曾经的拥有。所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那么的痛苦。而当我们所焦点对准曾经的“拥有”时,我们的内心会因此而变得富足。我们会更懂得感恩与欣赏。我们的内在会变得更有力量。我们的人际关系就因此变得融洽。我们的生命也将焕发新的生机。

版权声明:本文系心灵咖啡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