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西方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他们开始封闭、胆小多疑、恐惧,每天都想活在自己的套子里,不愿意出来,因为缺少安全感!
你是“套中人”吗?
“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与众人不同,他总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生怕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不论他做什么都会准备的很充足,那些在常人看来不需要的准备。他的特点是: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可说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心怀恐惧。他的这些特点生活中你总能找到几个和他一样的人。其实,别里科夫一直以来都启动着他的心理防御机制。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了十几种,后来经过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加以总结和扩展,把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大致十五种,分别是压抑、否认、禁欲、投射、利他、转移、自我约束、反向、反转、升华、隔离、合理化、补偿、退行、幽默等。生活的大多数每天都是带着面具在社会上生活,这就是一种心内在理防御,与别里科夫没有两样。并不是说有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好,心理防御机制从最根本的最初的意义和作用来看就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内心获得安全感。
而如今现代大多数人都像别里科夫一样愿意躲在自己的套子里,不愿意出来,为什么呢?因为生活的没有安全感!!曾经一度很多媒体在群众采访,获得的结果是几乎一大半人说自己没安全感甚至可以说只有极少数人有安全感!
我们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安全感!
这是个不安全的时代,不安全的因素已经注入了人们的基因里,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降低了自尊与意识,让人时刻处在一种惶恐、焦虑的情绪当中!因为我们现在不知道下一秒到底会发生什么?
环境在不断破坏和污染,食品安全让人觉得吃什么都不放心;小学生怕被性侵,怕做校车;年轻人现在担心自己娶不到老婆或嫁不出去,怕买不起房子,怕失业,怕失恋,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下一代人的生活;老年人怕出门摔倒没人扶,看病难难以上青天……这些看似生活的事,不足以让一个人成为套中人,但是事实上大家已经变成了套中人,我们彼此没有信任感,彼此缺少亲密感和安全感!
安全感分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总是担心被人拒绝、不被接受、受冷落、受嫉恨、受歧视,孤独、焦虑、不信任、傲慢、敌视、悲观、自卑、自私、不满足、羞怯感,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心理需要变成一个金字塔,最底层的是生理的需要也就是生存的需要,然后就是安全的需要。他认为人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才有能获得更高层次的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从现在来看,很多根本就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需要,因为活着很少有安全感可言。
怎样获得安全感?
现在有不少人直接将安全感和幸福感相挂钩了,认为没有安全感哪来的幸福感可言!这句话虽然有点激进和夸大,但是也不无道理。人们害怕的总是不确定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了真相,我们还会害怕吗?当然不会!
缺少透明度的真相,总是让人感到“不确定”;不完善的监督机制,终究无法提升所有人的安全感——国民需要实现社会的存在感,个人需要拥有人生的实现感。提升整个社会安全感的过程,就是一个改变观念、改变态度、改变社会环境的过程。此外安全感的提升还需要个人要打破成规,不能像套中人别里科夫一样,自我封闭、胆小多疑。我们要学会沟通,人与人之间要互动,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拒绝冷漠。我们不能一辈子把自己裹在大衣里,因为做个套中人是在太难受!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