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毕业照:“最后的疯狂”之心理解读

事件导读:近两年,各种恶搞、搞怪毕业照成为流行趋势,有个性的毕业生们都抱着“最后的疯狂”想法来策划毕业照。最近,一组“自杀式毕业照”出现在网络上,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而拍摄如此雷人的毕业照,大学生们渴望如此“疯狂”的特殊纪念方式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内心表达和心理动机?

“自杀式毕业照”,照片表达的内心话语心理解读


 

1  内心话语:“看,好玩吧,很有意思的毕业照片吧?”

  心理动机分析:猎奇心理、欢乐本能、娱乐心理

现代年轻人喜欢搞怪,符合人的猎奇心理和潜藏在内心的孩童狡黠的恶作剧心理,同时“留下一些疯狂的举动,将来才能记起自己年轻过”。而人潜意识的“本我”具有追求快乐的本能,遵循一种“快乐原则”和本能性满足。“疯狂”毕业照就为毕业生们舒展快乐本能提供了有力的契合条件。

而社会主流文化吸引力不足,现实生活空虚无聊没有意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一些学生求学很顺利,觉得人生平淡没意思,希望通过这些疯狂的举动,来证明“生活的意义”。毕业照以很超前,张扬自我,且很搞笑的娱乐面目出现,即夺人眼球,又是大家“找乐”的对象。

2  内心话语:“好伤感啊,跟兄弟姐妹们从此天各一方…生不如死啊…”

  心理动机分析:感伤情绪、依赖告别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大学是人生中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从社会学角度讲,大学生在这一时期与同学之间所建立的是一种无关血缘的“强关系”,这种后天建立起来的“强关系”一旦面临改变,就会对年轻人的心理产生较大冲击,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很伤感,有些人则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出口,拍摄疯狂毕业照就成为了出口的一种。

3  内心话语:“够牛吧?够颠覆吧?”

  心理动机分析:反叛心理、禁果效应

越是为主流价值观、道德观所不容的东西,越是为主张特立独行的青年们所追捧,这种禁果效应下的反叛心理在毕业集体狂欢中得到张扬。可以感觉到毕业照中蕴涵的消除距离、颠覆审美主流与反叛的强烈诉求。为了反叛,他们标新立异,以恶搞为乐趣,越刁钻刺激越显得自己睿智、与众不同、愤世嫉俗。

4  内心话语:“前途茫茫无生气,社会不知如何险恶…人将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心理动机分析:浮躁心态、压力宣泄

毕业即失业,迫于就业竞争或毕业分手等压力,对于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不确定感,大学生们生活得比较苦闷、烦躁,于是通过拍这些疯狂毕业照等另类举动,来纾解内心的郁结。“自杀式毕业照”是一种很明显的情绪宣泄,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的一种行为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心理疗法。

5  内心话语:“够酷吧?快来看呢!”

  心理动机分析:被关注需求、虚荣心态

在英雄主义、明星主义和眼球经济的今天,“引发关注”和“搏出位”成为一种自然的心理习惯和“表演能力”。大学校园早已不再封闭,社会的种种会是大学生的一种直接行为规范参照物。当一种社会良俗被破坏、当流芳百世不容易做到,一些恶俗的炒作开始大行其道、并且每每能够大获成功的时候,大学生的这种恶作剧的疯狂毕业照,那真是大巫见小巫了。

6  内心话语:“有才吧?佩服我吧!”

  心理动机分析:表达自我、自我实现心理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在参与某种活动中产生某种程度的成就感,导致自尊与自信心提高的心理感觉。另类毕业照的低成本、低门槛、及参与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大学生们在狂欢拍摄中实现了表达自我的欲望。

大学生们在参与毕业照的狂欢过程中释放心灵空间,发挥个人潜能,重塑自我,实现自我。现今的网络是一个草根名人辈出的世界,新奇大胆的行为会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网络名人勇于展示自我的特点迎合了学生们成就自我的价值取向。


另外,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投射也是毕业生集体狂欢现象心理动力的两大推手。

o  从众心理: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每一次集体狂欢现象下的人们都会有一种因“自我”倍增而产生的兴奋感,集体兴奋力量异常强大,刺激和推动着人们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并乐此不疲地深陷其中。

o  集体无意识:表面上看,很多人在参与集体狂欢事件的过程中只是抱着一种“热闹的看客”、“路过打酱油”的心态,或者仅仅是“在无聊的心境下无聊的表达”,然而一旦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来,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了“无意识”的行动者,他们身在其中,无从知道自我行动的意义。而一旦卷入其中,他们的行动在表达“无意义”的诉求的同时,则加剧了行动的力量。

心灵咖啡网编撰, 转载请注明:和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