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自恋!
Karl gerfeld说——“我就是自恋”,铿锵有力地将自恋变成了时尚圈的既定准则。弗洛伊德如果活到今天,大概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曾经下过定义,并进行过批判的“自恋”,非但不再是个贬义的词汇,反而演变成为一种迷人的特质。从个人博客到自拍成风,还有时下最热门的微博,时尚达人用图片和文字来发泄灵魂深处不可救药的自我迷恋。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自恋展示战中,从虚拟网络蔓延到现实生活,他们只想说明一条朴素的真理:与其卑贱地恋他人,不如有骨气地自恋! 说起自恋,乔布斯同志是一个典型,参见
[症状]
1.不论男女,身上总常备镜子,路过每一面镜子或每一扇窗子,只要可以反光的地方,都必须停下来,整理自己骄傲的发型。
2.家里务必放置一面或多面穿衣镜,以便闲暇时全方位欣赏自己的动人体态。
3.独自在家时兴趣爱好就是把所有衣服找出来进行搭配,并拍照发到博客上。
4.时刻坚信:自己的脚尖(或其他值得自恋的部位)比别人的脸重要。
5.把自己得意的照片四处悬挂摆放:台面、壁橱、墙上、家里、公司、钱包,甚至网上,以备不时之需。
6.时刻表现自己对异性的杀伤力,且口头提及石榴长裙/石榴短裤下的膜拜者的数量和频繁度,与自恋程度成正比。
7.对于事务的原则是:
(1)我绝对正确,永远不会错;
(2)如果我错了,请参照第(1)条;
(3)如果别人不相信,就找出一个理由让他相信,不论荒唐与否。
8.将“我(我的)是最好的”挂在嘴边,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最合适”“最特别”“最个性”“最……的”。
9.凡事都首先想到“我”,张口说“我”字应比“的”字还多,很喜欢问周围的人“我现在体型怎么样?”“这件衣服不错吧?”“我……”伪装成谦虚的模样,其实就是自恋的表现。
[心理名词] 自恋:
是自己对于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这种表现在生活中会表现在过分的爱慕虚荣,夸大自己,爱打扮爱臭美等。自恋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弗洛伊德等人也对人的这种行为展开过诸多研究。
[心理名词] 自恋型人格:
弗洛伊德关于自恋的说法: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自恋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的状态。
有这一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他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另一位心理大师科胡特同学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体检]自恋扫描仪:你自恋么?
1. 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每天把小镜子拿出来照N遍。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谄媚的机会来了)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我就是优秀,凭什么不给我优厚的待遇?)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数数看,你有5项以上么?
是的话,恭喜你,刚才那段儿没白看,和你站在一起的包括“乔布斯同志以及众多成功人士”,乔老爷配上了6项,你呢?(欢迎评论,曝隐私)
自恋=水仙花?自恋的神话起源
自恋(narcissism)来自希腊神话故事。Narcissus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仙女们都爱他,但他对她们没兴趣。有一个叫 Echo 的仙女深深地爱上了他,把自己的心意对他说了。Narcissus拒绝了她,令她痛苦不堪,盾形而去。众仙女请求神惩罚Narcissus,神准许她们的请求,让他经历 Echo 的痛苦。他见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以为那是一个美丽的水仙,他爱上了影子,他希望得到回应,他尝试拥抱它,但总不能实现。无数的失望之后,他跌入水中死了,水上开了一片水仙花。
自恋:爱自己,有什么不对么?
刚才那位科胡特同学提出: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心理健康,就要支持他自恋的表达,无论是外在的打扮还是内在的骄傲和自以为是。骄傲,在中国父母的眼里是个不被喜欢的词汇,父母们把骄傲理解为自满自大,而且停止努力,于是才成就了“鞭策型教育”。
这种价值观在现在的时代已经被否定了,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没有骄傲或者不能感受到骄傲带来的愉快和自信,反而说明他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科胡特说:“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恋和自我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成就了孩子的自尊。”大师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一个健康的人就需要适度的自恋一点”,如果你都不爱自己,那你才是真有毛病呢!
自恋:求之不得会转向抑郁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自恋者LOGO
关键词:优越感 挫折 继续优越感……
1. 认定自身的优越:
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缺乏能力(通俗点说,共情能力是看你有多能理解别人,善解人意。),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出于一种对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不现实的意识,自恋者过分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所以有权率性而为。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而不管自己平日是多么的漠视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看着别人,实际上眼里还是那个需要被满足的自己。寻求优越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幻灭的梦想,只有这梦想才能给生活赋予一种闪闪发光的意义。
2. 受到挫败则倍感抑郁和绝望:
如果受到挫败,没能及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就会倍感抑郁和绝望。因此种种能寄托这种寻找优越感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有组织的宗教、各种形式的集团、竞争、荣誉以及形态各异的等级制度,都会成为自恋者寄托心灵的场所。
他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努力寻找世俗荣耀,追求社会性成功的标志物和陈腐不堪的浪漫情调。然而,在这条通往无上优越的路途上,人的灵魂势必要受到一次次的考验,每一次挫败实际上都会造成自我鄙视和自我折磨,而人为了保全自己,不可避免要放弃那个真实的自我。自恋是用过度美化和拔高生活细节来粉饰平庸,同时向他人塑造理想中的自己。自恋是心理上的化妆品,抹上它不只是为了给人看,也是为了哄自己高兴。
久而久之,自己都看不见自己的真面目,不知自己青面獠牙。自恋者其实时刻需要一面镜子来观赏自己。
3. 早期条件优越:
自恋型的人,常常是些从小家境宽裕,受到宠爱和羡慕的孩子,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赋、智商或者漂亮的外貌。在他们的早期经验中,没有与别人的愿望和意志产生健康的摩擦,也不需要通过成就来赢得那种价值感,这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权力感和自大感,为戏剧性的荣耀着迷,并且毫不怀疑自己应维持自童年起就接受的那种优越感。他们期待持久的好运,指望靠命运和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自私和罔顾他人感受,必然导致亲密关系的困难。爱对于他们来说,常常只意味着被爱,他们自己其实并不懂得爱,也没有能力去爱。
自恋的由来:
自恋,如何预防?
主编,自恋需要预防么?不需要吧!不自恋,不如去死,发型凌乱中,去补个妆~
甲方观点
乙方观点:自恋,但不狂!
关键词:不挑剔 自我分析 清零
锦囊一:不去挑剔
尝试着把专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注离自己最近的人。假如是欣赏而不是挑剔,连别人幼稚的或愚蠢的举动都是可以用来欣赏,作为一个欣赏者,你的心情会非常好。
当你的注意力被外部世界吸引,你发现自恋不自觉地融化了,甚至不存在什么自我。你在一个无名的地方看见一朵无名的花开了,你觉得真美,在你的世界里就只有那样的美而没有自己。病态的自恋,正悄悄地从你的身边走开。假如是挑剔,你就会拒绝外部世界的融入转回自恋状态。
锦囊二:自我分析
尝试做一个自我分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列出自己的性格优势以及劣势,同时列出与自己的性格相关的真实事件。假如你的自我分析中只有优势只有成功,肯定是自己在骗自己。一份真实的自我分析可以帮你打碎自恋的幻觉镜子,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甚至有好些行为连自己都无法忍受,还自恋吗?
通过自我分析,一个人甚至可以找到命运的曲线。性格决定命运,人站在命运之上,根据自己的经历产生的态度处理接下来的问题,命运也不过是这样的不同事件的连接。自恋的人会因此找回自己的真实。
锦囊三:归零策略
给你一个家,你知道有些东西是垃圾,扔还是不扔?扔的时候会因为情感上的因素令自己的心隐隐作痛,不扔你只好生活在垃圾时空。扔,千万不要客气,对垃圾的客气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当自恋损害了自己的生活,它就是垃圾,扔就要彻底。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归零法则。生活中的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归零,让自己回归到零状态。
如果你就坐在自恋狂的身边
好吧,自恋的人都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对他来说只是尘埃。如果实在看不下去了,试试以下两个办法。
第一步,世界很大,让他去掉点自我,走出来,需要的话找个人督促一下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最为强烈的阶段是婴儿时期。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婴儿化的行为。请一位和他亲近的人作为监督者,一旦出现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他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逐渐消除的。不过笔者很是怀疑对于重度自恋者,督促是否有用……
第二步,爱自己久了不无聊么,引导他走出去,爱他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仅仅抛弃自我中心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去爱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任何人要获得他人的爱,首先必须付出自己的爱。而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只要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自恋症状便会自然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