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给这几个小鬼上完课,总会有心得不小。今天,全程看了我最喜欢的一个学生的案例,我惊叹她的进步神速。资料采集、分析都做得很不错,在几个同学中是个好苗子。学生问及我,白老师我还有什么不足。我沉思,我要不要跟她说。这个毛病对于几个一起学习的初级咨询师根本算不了什么,她能领悟我的要求吗?最后决定告诉她,看他造化了,呵呵…
“你的案例在最后治疗部分欠妥。”“不会呀,您没看我给他很多建议,他只要做一条就会对问题有效的。”“那如果,他一条都不作呢?”“不会吧,总要作一两条…..”学生惊愕地看我。
我知道,她不想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我猜测有的时候咨询师的建议就是“狗屁”,呵呵,说粗口不好。为了说明我的观点,我做如下分析:
初来作咨询,有种感觉,就是特别关心,特别尊重,甚至特别为咨客考虑。这好像是初学者的通病,初级咨询师需要这些,这些可以掩盖经验的不足,可以弥补水平的欠佳。但我不否认,这样做利大于弊(在一般心理问题上看,我以为是的)。而对于咨客会喜欢你。所以,咨询师会获得一个错误的反馈,这就是咨客要的人本主意精神。这就是一个咨询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
但我想说,是因为他们没有精力或还没有开始考虑这种做法背后存在的危机,或者是一个潜伏在后期可能产生的问题。对于初级咨询者,往往很难遇到一个案例作上十次八次的,所以他们更看重眼前效应。因为是一般简单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做个两三次就结束。难得问题咨询者跑掉了,初级咨询师会归结为自己水平不及跑了也再所难免。可是,正是这种不自信,错误判断或忽视了自己的过度关心。
怎么讲,在三次以上的咨询者,通常是理智的,是清醒的,是警觉的。他们会审视每次的咨询效果,如果咨询效果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会随时中断咨询。如果咨询师还算敬业,他们也会探讨上一次留下来的作业,咨询师会自我评估咨询效果。一个很有意思的效果出现了。
那些喜欢给咨询者一大堆建议或作业的咨客,往往令主治咨询师很失望,因为他们甚至一条都没有去做。我的学生也曾问过这个问题。我说,人本精神体现在关怀上不错。但人本精神也体现在执行上。你把一堆看似有道理的建议一股脑抛给他,他就懵了。他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而我想说你之所以要抛出那么多建议为什么,是不确定,是不自信。你不敢肯定,这些书本上来的咨询建议,到底哪条更适合这个咨客。于是你都给他,希望他自己来选择。对吧?
于是咨客感觉到什么,感觉你的建议都好像对,那么应该执行哪一条,他自己也需要一个甄别,但咨询者通常会很懒,不愿意尝试失败。如果你给他不同的5条建议,他刚做了2条发现不适合我,那么就会拒绝再次尝试,转而对你产生怀疑。你岂不是冤枉。
所以我的建议是,建议要针对性地,直捣要害,有些不碍事的问题,不要急于包办到底。建议的目的是执行,执行的目的是效果。最多你可以给他归类为短期建议和长远建议,后者无法评估更多是心理体操的用处,而前者就要慎重,不负责任抛出一堆方法,未见得可取。
补充一点,过度建议,实际上在替代咨客的康复性思考,或在接受对方丢给你的痛苦,有时候更是要看在咨询费上而不得已做得文章。这些的“危害”,我已经跟学生们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