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依赖不会丧失自我

提到“依赖”这一话题,很多人常常误认为过度依赖(还有更严重依赖成瘾)的问题核心是当事人的“生活能力低下”,例如没有经济来源,或者不会洗衣做饭。但事实并非如此。“依赖”,换句话说即“不要对方离开”,本质上是内心对于“独立”,对于“责任”、对于“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深层恐惧。

观察身边的那些“依赖者”,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们依赖他人的形式五花八门,经常给大家造成“啥啥都不行”的糟糕印象,但共同点却都是“需要有个人为他/她负责”。他们梦想永远活得像个孩子,希望童年式的生活方式可以无限期延长,恋人或伴侣可以作自己一辈子的家长。

所以,几乎所有关于“依赖”的故事,自然也只能发生在婚恋和家庭生活之中(职场中可没那么多喜欢哄孩子的闲人)。极端的例子比如芮莲。在工作场合中叱咤风云的她,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却连在饭店点一桌可口的饭菜都好像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婚后的芮莲辞掉了工作,家庭主妇式的“依赖症”也愈演愈烈。不久连原本开了六年的汽车也“不能”驾驶了,每周都要坐着老公的汽车去大型超市采购食物——可等到两年后这份婚姻不幸解体,重回单身的她又“奇迹般”地把那福特车开得有模有样。

实际上,这些“依赖者”并不是现实层面的生活能力低下,而是永远需要另一个人陪伴他们生活,经常指导他们“你该怎样生活”,并且对这些决定的后果全盘负责。他们不断制造各种糟糕的假象,逃避自主的生活,让大家(包括他们自己在内)都相信他们是真的“不能”——而不是“不愿”——走向独立。

另外,十分有意思的是,那些特别喜欢“赖上”他人的人,通常也很容易吸引到执迷于“被依赖”的那类人。后者对于“照顾他人、指导他人、替人负责”也同样充满热情且欲罢不能。如果不能经常“痛并快乐着”为对方解决麻烦,也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暗淡无光。

不管是过度“依赖”他人,还是过度需要“被他人依赖”,都是在试图模糊掉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界限。前者是甘心丧失自我,后者是试图吞没对方。这样的依赖与被依赖,结果都是消耗掉生命的活力和能量。而伴侣之间健康的依赖关系,却是自然而灵活的,谁对谁,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必须”和“应该”。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双方都可以随时说“不”。妻子愿意每天为丈夫洗衣做饭,却也相信自己出差时他自然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丈夫甘心让太太离开职场回学校读书,却也放心如果哪天有需要她一样可以撑起整个家庭——大家都是基于一个成熟的内心,来玩一场模仿孩子的游戏,谁也不会在游戏中丧失自我。

(原文作者:宫学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