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对爱的剖析可谓入骨三分。或许是由于翻译的问题,不少人对《爱的艺术》无法完整地读下去,尽管它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弗洛姆认为,自私不等于自爱。自私的人,不是爱自己太多,而是太少,实际上自私的人仇视自己。弗洛伊德认为,自私的人自恋,他们从别人那里收回了自己的爱,他们没有能力爱别人,也没有能力爱自己。溺爱孩子的母亲,常常出于自私的目的,这类母亲只不过是通过溺爱掩盖自己没有爱孩子的能力。
自私的人不快乐,总是谋划者从生活中获得利益。
无私的人,同样也不快乐。
无私在不少人身上都存在,表现为一种神经病症(弗洛姆语)。无私的人常常消沉、疲惫。无私的人不觉得这是一种“症状”,反而以这种性格特征为荣。
无私的人认为自己无足轻重。在别人看来,他们是高尚的。然而,无私的人十分困惑的是,他们虽然如此地为别人着想,自己却并不幸福,甚至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都不好。
无私者也没有能力去爱,无法享受任何东西,对生活的敌意掩盖在无私的道德光环下。尽管无私者表面是无私的,内心深处却掩藏着一种难以觉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感。因无私而获得的鲜花和掌声抵消不了独处时的落寞和痛苦。
无私的人,常常被我们称之为“好人”,“高尚的人”。或许正是这种道德的评判,让无私的人如飞蛾扑火一样过早地夭折。俗话说,好人不长寿。诗人北岛语: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道德均衡理论(the theoy of moral balance)认为,一个人总是不断寻求自私和无私之间的均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与精神健康(博主语)。
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会幸福,而不考虑个人的需要一味奉献和牺牲自己,同样不会幸福。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