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与健康的性心理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从1982年6月5日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发表的第一份报告列举了5例此后被称作艾滋病的病例到今天,已经26年了。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艾滋病的现状

  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7年度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全球目前有33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毒(HIV)。2007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预计为210万,相当于每天5700多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一种被称为“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HIV)引起。这种病毒终身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医学界普遍认为,采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这种疗法俗称“鸡尾酒疗法”,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通过联合使用3种或3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艾滋病。这种疗法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

  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心理

  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应该破除我们观念中的“自然明白论”和“儿童不宜论”。直到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各级教育机构里,健康的性教育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许多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不少有害的观念,将其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明白论”,认为过去没搞什么性教育,一代一代不也都结婚生子,什么也不耽误,这类事情长到时侯自然就啥都明白了;一类是“儿童不宜论”,认为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会使孩子过早地注意和明白性方面的问题,因而担心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从表面上看,这些观念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实际上这些观念必然会导致对孩子进行不健康的性教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即使你在孩子面前故意躲开所有与性有关的问题,但这种表现本身就是对孩子作了很糟糕的性教育。

  健康的性教育应从幼儿开始, 父母的作用很重要。培养儿童的健康性心理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

  1.满足性心理的需求;

  儿童会自发地表现出一些属于性方面的心理需求,最常见的是儿童的皮肤乐与他人的皮肤直接接触的需求,有人称之为“皮肤饥渴”。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父母可以通过搂抱、亲吻和裸体共眠等方式及时满足孩子的“皮肤饥渴”。对于未断奶的婴儿来说,用母乳直接喂养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因为母乳比其它代用品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还有许多别的重要作用,如增进母子的感情交流,使孩子拥有更多的安全感等。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这种方式能更充分地满足孩子的性心理需求。因此,在孩子未正式断奶之前,即使是没奶或过早回奶的母亲,也应该像真的有奶那样,尽量多地用乳房和乳头来抚慰孩子,这种假哺乳的作用是不应低估的。孩子3岁以后,与父母的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明显减少了,有条件的家庭一般都会让孩子单独睡觉了。这时父母可以在白天适当增加一些与孩子的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以防止“皮肤断奶”太突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有深远影响的伤害。6岁以上到青春期之前的孩子,仍然存在很强的“皮肤饥渴”,但满足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与父母共同完成的嬉戏中的触摸得以实现的。

  2.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身分;

  在孩子还幼小的时侯,就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属于何种性别,为什么人会有性别的差异,以及最基本的生殖常识。这些知识不要求深,也不要求广,但要求准确,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就可以先“欺骗”他(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产生性困惑和对性过度的神秘感。孩子之间的互相观察、接触是孩子自己确定性身份的一个很自然、很有效的途径。父母应该注意的是对孩子在性方面的好奇心不要采取斥责或回避的态度。对孩子之间的性游戏,也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父母们往往担心孩子之间的这种性游戏,会使他们学坏,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国际上的大规模调查早已证明,一个人童年时性游戏是多还是少,跟他(她)成年后有没有不道德的性关系,并没有任何联系。关键在于童年的性游戏受到父母或成年人的何种对待。那些受到责罚或打击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产生根本不必要的负罪感和自 卑心理,进而影响其性爱心理的健康和整个人格的完善。许多在恋爱、择偶或婚姻中遇到障碍的人,童年都有过这种心理暗伤。

  3.培养健康的异性间情感。

  儿童虽然不会有成年人那种异性之爱,但是有必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能与异性建立健康的情感,使他们能够理解异性、尊重异性、能与异性建立自然的、友爱的健康关系,这会为他们今后顺利地进入恋爱和婚姻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独生子女的家庭, 由于缺少了兄弟姐妹共同成长的环境,这方面的培养更应引起格外的重视。许多在恋爱和婚姻方面经常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她)不爱某个具体人,也不是因为他(她)没有吸引人的优点,而是因为他(她)缺少与异性建立并保持适当关系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家庭的作用很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充满异性之间的爱,父母应当自觉做好榜样,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孩子尽可能受到高尚而美好的熏陶。父母应该经常地、有意地让孩子观察和体验到父母之间的关怀、体贴和亲密之情。不要使孩子觉得,似乎父母之间并没什么感情上的交流,只知忙家务、忙工作,仿佛只是“睡在同一屋檐下”的“同事”。

  艾滋病的心理学研究

  关于艾滋病和HIV感染者的心理学研究意义深远。有人用癌症病人的心理来推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因为至少两者都是不可治愈的。典型癌症病人通常会出现下列反应:否认、接着是愤怒或抑郁,甚至两者都有。但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并不完全适用于艾滋病患者,因为艾滋病是一种社会性的疾病,而癌症却不是。诊断患有艾滋病通常就被联想为是同性恋、性乱或者吸毒。随着艾滋病人身体每况愈下,他们又很难再找到工作,因而还会出现经济窘迫和危机。

  艾滋病患者非常需要心理治疗,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针对艾滋病患者和家庭的援救组织。无论患者是不是出现,社会和心理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对比了随机接受或者不接受为期10周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已经出现症状的男性艾滋病毒阳性患者的心理状况(研究结束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也立即进行了治疗),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组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减轻。这种治疗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二是研究表明,抑郁的无症状患者存活时间不如不抑郁的患者存活时间长。因此心理治疗可能对艾滋病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事实上,HIV感染者并非完全死亡。在寻求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中,有前途的对策是研究那些感染HIV十年或更长时间而没有死亡,或甚至没有发展成艾滋病的少数患者。艺术家罗伯特·安德森感染携带HIV有15年了,仍然健康地活着。

  目前,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恐惧也日趋严重。据一些医疗机构报告,在一些因怀疑“艾滋病”而诊的人员中,绝大多数并未感染了艾滋病,完全因恐惧而来。这些病人其实是一些神经症的反应。和神经症的类型相似,大致表现如下:

  焦虑型:焦虑不安、六神无主,头晕胸闷、惊慌多梦、震颤发抖、虚汗淋漓、悔前怕后、喜欢拿艾滋病的各种症状对号入座。

  忧郁型:心境低落、少言不语、兴趣减退、疲乏无力,觉得自己一切都晚了,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重。

  疑病型:疑神疑鬼、反复就医,艾滋病抗体、抗原确认检查了一次又一次,既怕阳性,却又怀疑阴性。时刻注意身体的任何变化,出一个疹子也怀疑自己艾滋病病发。

  从心理学上说,这几种类型都是病理心理反应,有些患者更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必要时须请心理医生给予诊治。不过,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可通过下列途径给予纠正。首先,要全面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不要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症状及表现,切莫对号入座;其次,定期到医疗机构作相应的血液检查,如得到否定意见,即可排除HIV感染的可能。

  艾滋病时代的安全性行为

  性交传播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肛交。在当前艾滋病流行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当考虑如何防止,至少是减少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机会。一个专门的学术名词一性安全,用来称呼这些预防举措。事实上,绝对安全的性行为并不存在,除非不发生性行为。但做到以下几条至少可以使性行为更安全:

  1、只和一个人有稳定的性关系,保证你们都没有性病。

  2、如果你有一个以上的性伴侣,要坚持使用安全套。实验室研究表明,安全套可以很好地保护不受HIV感染。尽管就如安全套不能完全避免怀孕一样,它也不能完全避免HIV感染,但有总是比没有好。

  3、如果发现你自己或者你的性伴侣有可能感染了HIV,你应当禁欲或坚持使用安全套,或者改变一下性生活的形式,比如可以用手或性器具来进行性活动。

  4、不要和有许多性伴侣的人发生性关系。

  5、哪怕你的性伴侣只有一点点风险感染了HIV,也不要和他(她)进行肛交。

  6、记住阴道性交和肛交都会传播HIV,肛交的传播可能会更大。口交也会传播HIV,特别是津液进入口中。

  7、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可能感染了HIV,快去做一个血液检查证实是否感染。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感染了,在阴道性交或肛交时一定要用安全套。

  8、如果你是女性,而且发现自己感染了HIV,要认真考虑是否要怀孕。因为HIV可以在妊娠和分娩时传播给胎儿。

  ★心灵咖啡相关推荐

  * 性病专家关于艾滋病和性心理的讨论

  * 性心理经典漫画:与性同行之艾滋病篇

  * 青少年性心理问题启示录:爱你以性之《艾滋病的梦魇》

  * 测试:你的性需求如何

  * 性成熟程度测试(男士篇)

  * 性成熟程度测试(女士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