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略了心理小组活动临时调整了时间。接到电话等我到达小组活动点的时候,大家一直已经等我了一小时。他们没有忽略我,没有丢下我。温暖立刻包围了我,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委屈地叙说了自己的故事。
老公昨夜出去玩了一夜。接到小组活动电话,心里非常着急,赶紧打电话让他回来。老公赶回来时,四十分钟已经过去了。他问我车钥匙在哪,我边收拾东西边告诉他说楼上,想当然地以为老公要开车送我去。结果等我收拾好后,发现老公带着孩子出去了,丢下了我,又出去玩去了。
我一时感觉一自己是那样地委屈和愤怒。同样都是双休,他出去玩一个通宵,我一人在家待孩子,都不愿打扰他,希望他痛快地玩。可是当我急需要帮助(送我参加小组活动)的时候,他却蒸发了。凭什么,他出去玩就那么关紧,而我做的也是正事啊,为何连送我去参加活动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我气呼呼地独自往外走,不相信离开他就不能过了。这时门口正好有一辆出租车经过,我立刻拦下出租坐了上去。然后给老公发了一个短信,责备他为何不送我。老公回过电话来,我赌气地说:“不用你送我,我自己也可以去!”当时我的愤怒就像上了弦的弓箭,“你明知我都已经迟到几十分钟了,可你却不送我!”。
当我叙述到这里的时候,小组王老师打断话题,问我老公怎么回答的。
“老公说你怎么不说清楚,还以为你是在学校为学生上课呢!”
这话一出口,我自己忽然就笑了。
王老师问我为何破涕为笑,内心发现了什么。
我猛然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表达清楚。我要去参加小组活动,他习惯性地以为我是给学校的学生上课。两个人头脑中的“上课”及地点是不一样的。而我似乎觉得即便自己不说,他也应该知道我要去哪里。我就这样地无地期待着。然后又是那样的愤怒。
我想到了小时候的情景。我的父母都是不善于表达感情的,我母亲总是说我父亲不知道关心她。有一次母亲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父亲都没有去问问我母亲怎么样,要不要喝点水。母亲渴望被关心,却又不直接向父亲表达,常常是一人悄悄的伤心、难过和生气。在儿女们面前,抱怨父亲的不体贴。母亲说在父亲有不舒服的时候,她总是嘘寒问暖,尽力的照顾他,却没有换来父亲对她的关心。
我也学会了母亲的模式。期待自己的老公能主动关心自己,他达不到自己期待的时候,独自失望、伤心。老公会觉得我莫名其妙,他感觉好好的时候我为什么会不高兴。但我又很少提出明确的要求,觉得自己不说别人也会知道此刻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小组就我呈现的情形进行讨论。我们发现了自己头脑中的“应该模式”。
也许是在很小的时候,在妈妈的怀里,饿了就有奶吃,渴了就有水喝,困了就会被抱着睡,撒尿拉屎了就会被照料。总之,一切的需求,就是那样被父母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满足着。久而久之,就在我们的经验中形成了一种感觉和认知,我们的需求本就应当被发现被满足。带着这样的无意识模式,我们进入到成年,进入到成年的婚姻关系当中。继续把婚姻伴侣无意识地当作满足自己的父母,继续无意识地期待着。
事实是,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在亲密关系中,一般情况下,双方会自愿地满足彼此的期待,这才构成亲密的关系的基础。我们可以直接而明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无意识地期待对方来懂我,前提是,我们首先要觉察到自己的“应该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系心灵咖啡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