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逆行》是一本由17岁高中生写的书,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突然选择休学后的心路历程。

  说实话,我从来都非常重视年轻人写的书。因为,今天的年轻人代表着中国的未来,读懂了他们,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预见中国的未来,毕竟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归根到底是属于年轻人的。在读这本书时,我没有不以为然,没有轻视,没有以过来人自居,我在用心读,尽量深地体味今天的年轻人的心。

  为了写好这篇书评,我特意翻看了40年前我17岁时写的全部日记。虽然年代不同,但年轻人处于逆反时期的思想状态还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我隐约感觉到,只有用我17岁时的眼光,才能读懂今天17岁的年轻人。

  张子昂的书是对自己3年青春期思想变化的回忆,其中集中回忆的是他休学后的感受。他从自己14岁时的一个决定写起,在一次酒后,他告诉惊愕的父母自己决定休学,从此再也不上学了。他不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恰恰相反,他是计算机、写作、英语、吉他、足球、唱歌和厨艺等样样出色的孩子。高一时的张子昂有时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他不仅忙于学业,还对学习委员的公职非常用心。由于有电脑特长,班上老师的所有课件也都交给子昂完成。学习、工作,工作、学习……终于,学习成绩出色、工作井井有条的张子昂不想上学了。

  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父母的民主和宽容,甚至宽容到同意他休学,而张子昂真的就从此休学了。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年轻人在14岁到18岁的时候,在情绪激荡的青春期,常常喜欢作出让人意外的异想天开的惊人决定。

  休学后的张子昂早睡早起;三餐定时,作息规律;自学厨艺;锻炼身体;自学学校里的课程;练习吉他,陶冶情操;猛背单词,自学法语;最重要的是——他想做一个年轻有为的写手。而在他休学期间,他焦急的父母遍访教育家和心理工作者,寻找应对的办法。

  当然,张子昂的休学生活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孤独。远离熟悉的校园和同学,张子昂变得形单影只。白天他不敢出门,怕遭遇邻居异样的眼光,假日不敢串亲戚,怕长辈们的过问和指责。当理想和现实碰撞之后,在家休学一个月的张子昂开始思索: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上学了。

  张子昂的休学生活只维持了一个月,当他再次投入到火热的学校生活时,他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逆行》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自己去挑战生活。

  我在16岁的时候,面临初中毕业,当时我身患肾炎,乖乖地吃了8年中药,长期免体育课,被北京所有肾病专家判定为终生不能工作。马上要去干校劳动的母亲为我毕业的事非常着急,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和我商量,如果我实在想工作,可以到机关居委会同那些家庭妇女们一起糊火柴盒。那一刻,我作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反抗和选择:我不去糊火柴盒,我要参加学校分配,我要工作。母亲惊呆了,然后默默地同意了。

  母亲到干校半年以后,得知儿子分配在北京的一家五金厂工作。一年后,母亲得知儿子的肾炎化验指标一切合格。两年以后,母亲在这家工厂先进生产者的光荣榜上,看见了儿子的大照片。据老师傅们讲,母亲在那个光荣榜前徘徊了很久。

  在那家工厂,我干着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先后当过6个车间的车间主任,当过厂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文艺宣传队队长,而我工厂的年轻同事们中的许多人至今都不知道我当时身体的真实状况。

  写这些是要说明,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是异想天开的。因为,孩子自己的选择往往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巨大动力。

  可惜,如今多数父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喜欢用自己的选择代替孩子的选择。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需要极大勇气!而这勇气来自于对孩子的充分信任。父母的信任是扛起孩子人生的巨大肩膀,在失败和成功的两难选择面前,父母要敢于让孩子放手一搏。人生能有几回搏?要相信,自古英雄出少年!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