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我是敏感的,常常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我下意识的反思。其实这不太好,它让我考虑得太多了。
如果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特别是引人围观、议论纷纷、热闹非凡的事,我内心的触动会更大,很多事甚至不希望它发生。可是生活是个大舞台,喜剧或者悲剧每天都在上演,你阻止不了它发生什么。
作为作者,特别是喜欢以小小说的形式描摹生活的作者,这样的敏感有时又是好事,它弥补了我朝九晚五单调生活的不足,扩大了我体验生活的外延。我要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放大镜,还原生活的本质,探究真相背后的东西,然后揉进自己的思考,呈现给读者。
如果当时没有什么感觉,我会把它们记下来,等着自己静下心,认真思考它的来龙去脉。
小小说是具有新闻特质的,关注生活,实际上就是关注新闻事件。曾有理论家定义小小说,说它是生活的轻骑兵。我想,这样定义小小说的一个特质,其实是有它的道理的。
关注生活或者说关注现实,小小说不能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它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不是还原生活事件,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有引人深思的观点,想象和夸张也是必要的,这是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的最大区别。
说起《镜子》这篇作品,最先引起我敏感神经的是2011年11月4日《新京报》的一篇报道。教授与保安的孰是孰非曾在网络上引起一番争论,这个话题触动了我的心扉,接连几天都挥之不去。
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一事件变成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要有想象,具备一些典型细节。
我广泛收集材料,同时求证在大学工作的朋友,连着一个多月的时间都在思考这个素材。我知道,最最主要的,是它必须有一个穿透全篇灵魂的题目,《镜子》是在一个早晨刷牙时的突发奇想。
是的,没有比《镜子》这个题目更合适的了。在“要进与不准进”的纠缠中,无论是教授还是保安,以及领导派来的学生、围观的群体,谁是谁的镜子、这些无情的镜子照出了什么等等,都有着别样的意义。
作品中我没有写到镜子,因为这面镜子是藏而不露的,是一个虚拟或者说暗示。有人评论此作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我所期待的。
有人和我探讨小小说的题目,我常说题目很重要,它是作品的灵魂,是眼睛。
《镜子》发表后,效果出乎我意料地好,《小小说选刊》予以选载,又被选为“2013年全国中考试题”。试题将“教授”改为“处长”,我想这样的处理是基于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我是可以接受的。
《读写在线》选载时,配发了贵州晴隆县民族中学高级教师吴学光的短评,对《镜子》的写作指导意义大加褒奖。新浪网文化生活频道的主管更是洋洋洒洒写下千字评论。现在回头看,此篇作品在局部处理上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我是汗颜的。
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多变多彩的,我们时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多看到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东西,它常常只是一粒种子,需要我们施肥、剪枝,促它发芽、发酵、成果。因此,做敏感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吧,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