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做哪行都类似,等你在业内出了名,自然以后啃的都是硬骨头。担任检察长以来,刘晓波参与的大案要案不减反增即是如此。而对杨贾民的审讯,仍然让刘晓波备感意外。

  双规前,杨贾民是相邻省城的政法委书记,日常分管公检法司工作,何况在政法系统工作十五年,多次督办的案件闻名全国,对其中的工作路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反过来说,他的反侦查能力也是一流的。

  据介绍,杨被双规后,一言不发,该吃吃该睡睡,好像很享受这种“休息”。专案组组长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审理任务的艰巨,前期工作要做实、做透,制订多套详细的审讯方案、应急预案,同时作好持久战的准备。此案本是纪委主办,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对方的特殊性,由纪委与检察院联合办案,调刘晓波参与,是想给对手心理上施压。此前,跟杨有过合作的刘晓波,同样因为这个对手而倍增空前的压力。

  连续几天讨论,刘晓波建议,不走谈话程序,直接进入检察院审讯,让对方认为已经立案,少抱幻想,没有退路。有人还建议,选用没有玻璃监视墙的审讯室,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总觉得隔墙有眼……

  谁都明白这块骨头不好啃。

  检察院的审讯,一般一楼设有谈话室;审讯室设在地下一层,隔壁为暂押室。墙壁均海绵软包,连厕所都不显水龙头,凹形墙面上有自动喷出的水孔,一切都考虑防止受审者自杀自残。

  杨贾民对此处环境并不陌生,只是今天身份迥然有异,中间那个连体桌子沙发是给他留的。侧墙上的电子屏显示着室内温度和湿度,分别是25和33;天花板上的烟感器,其实是拾音器,能够消除噪音,记录对话声音。当然还有三个隐蔽的摄像头,分别对着他的正面、侧面和对屋内进行全景扫描。杨的迎面是一段向上的缓坡,正对审讯桌。两名检察人员在座,中间位置摆着“刘晓波”的牌子。那三个字,让他怔了一下。

  刘晓波进来时有意在门口停顿,与杨的目光片刻对视,然后站在审讯桌后再次眼盯杨贾民,直到后者目光闪开,才摘帽,落座。

  杨双手十字相扣放在桌面,等待开始。他明白,一般路数是检方看似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如果你跟着聊,很可能言多必失。不过,今天如果对方开口,他准备先发质问,为什么没经过谈话程序就进入审讯。

  五分钟,十分钟,刘晓波一言不发。身边的书记员双手放在电脑键盘上,另一人手握水笔,都在待命记录。

  静阒的沉默……

  半小时过去,刘晓波仍是平和的目光盯着他。杨偶然会接着那目光,瞬间便错开,他相抵的俩大拇指稍稍用力。

  一个小时在彼此的沉默中过去……似乎能听到谁的心跳?

  杨贾民突然“吞”一声笑了,说,弄杯水喝吧!刘晓波顿时松了口气。

  手握一次性纸杯,杨贾民慢慢地,小口品似的喝尽杯中最后一滴水,然后清了下嗓子道,刘检,我不难为弟兄们,走到今天,不怨天尤人……派人去我办公室,把书架上那套五五版的《列宁全集》找来。

  待刘晓波再次落座,杨说,你们放心,我会全说的!嗯,收别人的钱财,没有谁是为了钱,或自己花,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或再进步进步。现在这环境,你像一台机器中的螺丝,要么随着机器运转,要么被淘汰出局。做什么事没有成本肯定不行,进步,自然要花费,甚至准备着投入并非有回报。曾有个县干部找我办事,急得不行,催了多次,以为花了钱就能办事。我一恼,拉开抽屉把那5万元的信袋扔过去,让他滚。后来才发现弄错了,扔的是8万的袋。我咋知道弄错了?因为我记账,每笔都记。我这人还算讲信用,拿人钱财肯定给人家办事……其实,做官不都是想做点事吗?如果手里没有权力,只能眼瞅别人动用权力,甚至作恶。所以,在这个体制运行中,我适应,也需要借用别人的钱财扩张这种权力。目的还是想做点事,个人收入哪够……既然走到这一步,我也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若不是他们送,我的欲望不会膨胀到不断想进步,而我送他们若不收,我也不会继续送,也不可能收别人送的。是上下两头把我害了,我要一一举报所有我送过的和送给我的……

  见到《列宁全集》,经杨指点,刘检才彻悟,此书做了密码式记录。卷册对应做官年头,页码关联日期,例如他从政的第十一年即2006年6月13日,即11卷166页。上半页记录收,下半页记录送,每行前十字从前向后为数额、从后往前为千或万等单位。姓名记录,比如166页第一行的于,第三行的正,第五行的立,先圈,再连线,即“于正立”;或删勾法,如“生”字圈左上撇即姓王,青字从“清、请”中半圈。另外,还有用谐音,比如“样”即“杨”,“月”即“岳”……

  刘晓波和同事既开了眼界,又太过意料,觉得梦境似的很不真实,就这样拿下了?审讯整个成了单边作战,对方一笔一笔——时间地点谁谁谁办什么事,交代得十分详细,所有预备尽皆作废。

  据说,判刑入狱后,有人去探监,杨贾民指着来人向狱警高喊,漏网了,漏网了……他怎么漏了网呢?报告政府,我要举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