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感谢谁

  2005年8月6日下午,俄罗斯“普里兹”号潜艇在堪察加半岛东海岸附近执行任务时被渔网牢牢缠住,7名艇员被困。因为水下压力很大,他们无法自救,只能等待救援。

  舱内的氧气只能维持75个小时,为节省电力,艇长米拉薛斯基命令关掉所有的灯光和暖气,舱内的温度骤降。晚上11点后,好几名艇员因缺氧而昏厥,米拉薛斯基只得启用了第一个氧气罐。之后,他开始给妻子和女儿写遗书。作为一名老海军,他深知此次必死无疑,因为他们执行的任务是查看该海域水下安置的窃听器的运行状况,这些窃听器用来窃听和监视美国和英国的核潜艇动向。当年,“库尔斯克”号在海面上失事,正是因为俄罗斯军方对外封锁消息,最终导致118名艇员全部遇难。

  然而,让米拉薛斯基想不到的是,此时,一场国际大营救已经开始。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妻子。发现丈夫迟迟不归,她立即给电视台打求救电话。随后,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俄罗斯军方不得不发布“普里兹”号被困海底的消息,并表示正在竭力营救。但正如米拉薛斯基料想的那样,俄罗斯军方并不愿意向拥有救援设备的英美两国求救,更不愿泄露水下的军事秘密。

  英国退役军人哈洛威得知“普里兹”号被困的消息后,立即赶到俄罗斯驻英国大使馆,请求前去救援。会操控救援设备的他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救人,救一个丈夫、父亲、儿子和家庭。如果带着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与仇视,只会等来一场悲剧。”俄罗斯政府最终答应了他的救援请求。应哈洛威的求助,美国海军也一起参与了救援。

  “普里兹”号受困的第四天上午,从8000公里外的英国赶来的救援设备开始作业。3小时后,“普里兹”号浮出了水面。艇员们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还能活着。

  两周后,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亲自赶往伦敦,授予哈洛威俄罗斯国家奖,称赞他开启了国际救援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邹丽云摘自《时代青年》)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