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诸葛八卦村探幽

  诸葛亮嫡传后裔聚居地

  兰溪诸葛镇八卦村,原名高隆村,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县级市)西部。据相关记载,诸葛镇八卦村为诸葛亮嫡传后裔始建于宋元时期,至清康乾时盛极一时。目前,村中仍有3000余人为诸葛亮嫡传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全镇保存明清古建筑200余间,原汁原味,古风犹存。令人称奇的是,八卦村的建筑格局按八卦图布列,村内以钟池为中心,有8条巷子延伸出去,形成内八卦;村外8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村内小巷又生出许多横向环连的窄小弄堂,钟池就是一个太极八卦,水面和陆地各一半,两边各有一口水井,似阴阳鱼眼。

  诸葛镇八卦村为何如此布局?目前有3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诸葛亮“八阵图”的翻版,是诸葛后人根据诸葛亮阵法精髓而设计的,这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特殊纪念,也是对诸葛亮“八阵图”的变相保存;也有人认为是出于消防的考虑,巷道以钟池为核心向四周扩散,不管哪家火灾,取水救火的距离都是一条直线;还有人说,诸葛镇地处杭州外围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此布局有利于在钟池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包围来犯之敌。

  诸葛后裔们继承了先祖诸葛亮的优良传统,勤于学,精于业。据传,诸葛亮当年曾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而诸葛亮是千古第一良相,后人不可逾越,于是诸葛子孙们便不问仕途,一心学医。因此,诸葛后裔从医或经营药材生意者特多。自明代起,诸葛镇八卦村便成为浙西南中草药的集散地,现在这一传统仍是诸葛子孙谋生的重要手段。

  在诸葛镇八卦村漫步,那种时空错位的感觉非常奇妙,老觉得有个挥之不去的幻觉:眼前这位头戴毡帽,身穿棉袄的老人,不就是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人物吗?这样想着的时候,我信步走到一所绿树掩映的民房。进到屋里,只见四壁挂满了毛笔字,有装裱的对联、横幅,也有还没装裱的大楷、中楷、小楷以及行草等。迎上前来的老先生自我介绍:“我叫诸葛高嵩,诸葛孔明48代孙。”虽是浓重的兰溪地方口音,但大半意思还听得懂。老人家已经68岁,现在以卖字为生,凭自己的本事生活。他写得最多的是先祖诸葛亮的《诫子书》,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人不知写过多少回。

  大公堂和丞相祠堂

  大公堂位于钟池北侧,始建于明代,前后5进,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里间十分开阔,其金柱腹部圆周2米以上,为典型的“肥梁胖柱”式建筑。细部雕刻十分精美,各种质料、各种雕刻技法一应俱全,堪称杰作。堂内壁上绘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等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壁画;堂外围墙旁现存6株龙柏,暗示诸葛后人六族繁衍,人丁兴旺。门庭飞阁重檐,高约10米,上悬一块横匾“敕旌尚义之门”。顶层有明英宗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所赐盘龙圣旨立匾一方,表彰诸葛彦祥赈灾捐谷千余石的义举,门两旁分书斗大的“忠”“武”二字。整座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保存完好。

  与大公堂相距百米的丞相祠堂,也是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丞相祠堂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坐东朝西,平面按“回”字形布局,有屋52间,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古朴浑厚,气势非凡。祠堂雕梁画栋,门窗栏杆等部件均雕刻精细,美不胜收。中庭是祠堂最精彩的部分,中间4根合抱大柱,选用上好的松、柏、桐、椿4种木料制成,取“松柏同春”之意,祈求家族世代兴旺。中庭两边庑廊各7间,塑诸葛后裔中的杰出人士,用来激励诸葛子孙们奋发向上。从庑廊拾级而上,两旁分列钟、鼓二楼。祠堂最后是享堂,中塑诸葛亮像,高2米余,两侧分侍诸葛瞻、诸葛尚及关兴、张苞像,气韵生动,呼之欲出。

  除了上述二堂,八卦村内还保存着许多完整的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走在村中,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窄巷中相对的两户人家门却并不相对,而是错着开,全村无一例外。当地人管这种做法叫“门不当,户不对”。诸葛后裔们说,这种建筑格局有利于处理好邻里关系。

  八卦村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建筑,四面封闭,中留空间。而房屋的前沿比后沿高,每到下雨,几乎所有的雨水都聚集在自家院内。诸葛后裔们管这种做法叫“肥水不外流”。这一建筑特色也有历史渊源,因为历史上诸葛后裔多以经营药材为生,青壮年长年在外,家里防火防水防盗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上设置了许多附属设施,加强应急保护。

  游览诸葛镇八卦村,我觉得这里有三奇。这一奇是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满村的人几乎全姓诸葛,或是嫁到诸葛家的妇女,只有极少数不是诸葛家族的成员;二奇是布局精巧玄妙,从高处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史书上所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三奇是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与文物(最久远的距今700余年)。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诸葛镇八卦村后说,中国传统的村落和城郭布局有依山傍水的不规则形和中轴对称的方整形两种,像诸葛镇八卦村这种围绕一个中心呈放射状的九宫八卦形布局,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尚属孤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