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让我耳目为之一新

  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想给《家庭》写封信,说说心里话,但又怕自己拙劣的语言玷污了她的圣洁和优雅。但收到2010年第18期《家庭》后,看到58~59页刊登着“2010年《家庭》读者调查”问卷,这说明她在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我再也抑制不住对她的感激之情,便认认真真填写了问卷寄去。

  十几年来,我之所以一直放不下《家庭》,就是因为她始终秉承不断创新、永不自满的精神,及时为读者奉送一篇篇含珠带露的文章。通过不间断地阅读《家庭》,我获益匪浅。每看到新的一期《家庭》,我总会有一种耳目为之一新、心情为之一振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和心中的恋人约会,怦然心动的同时又满怀期许。近年来,她注入了时尚的元素,内容更加精彩纷呈,版式也更加赏心悦目。

  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里、我很庆幸自己一直选择与《家庭》为友,没有因为生存的压力而放弃阅读《家庭》的喜好。从2010年开始,我把多年阅读《家庭》的感受写成《始终关注您》、《让我牵挂》等数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家庭》的《家庭在线》、《爸爸妈妈的耳朵》等栏目。让我没想到的是,短短几个月,我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朋友的来信370多封,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军人、大学生、机关干部、商界精英,他们与我共同交流阅读《家庭》的感受,我十分感动,心里有一种温润的感觉。在此,我要真诚感谢《家庭》,让我结识了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们!

  “格超梅以土,品在竹之间”,我为《家庭》有紧扣时代脉搏、体现精品意识的办刊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高兴。在当前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老读者,我认为《家庭》最大的优势就是主流、真实、权威和温馨。我希望《家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宣传策划力度,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注重栏目的特点,让刊物更有亮点,更具特色!

  (河南固始县地方税务局李永海)

  

  更正与纠错

  《第三只》重复刊登了

  由于工作的疏忽,《家庭》2010年11月上半月版第51页刊登的“开心SPA”《第三只》一文,已在我刊2010年8月下半月版《爸爸妈妈的耳朵》栏目中刊登。在此特向广大读者致歉。

  读者有话说

  《家庭》是咱家和睦的黏合剂

  女儿出生后,我把岳父母从农村接过来照看女儿,可没过两个月,我父母也非要来城里。我家是四室两厅的房子,住是住得下,刚开始日子过得倒也其乐融融。可时间一长,我父母与岳父母之间、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便渐渐多了起来,我劝了这个劝那个,成了一块“双面胶”。可矛盾还是一天天加深,我成天提心吊胆,冥思苦想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好在《家庭》2010年8月上半月版刊登的那篇《孝子难为婚姻告急,“一碗汤”距离让亲情圆满》让我知道了“一碗汤理论”,我把文章拿给妻子看,妻子看后高兴地说:“‘一碗汤理论’对我们家很适用。”于是我俩多方打听,在离我家不到300米的北边和东边,各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然后把双方父母请在一起,说明两亲家租房子分开住,虽不能天天在一起,却能经常见面,各自又都有独立的小天地,既减少了矛盾,又方便相互联系和照顾的道理。双方父母听后,都痛快地答应了。

  后来父亲问:“这个办法真好!你从哪里学来的?”我告诉他,是从《家庭》杂志上取的经。父亲笑着说:“我说你小子哪来这么大能耐,能想出如此好的办法。《家庭》上面刊登的好多文章都值得学习,今后你期期买,我们老两口和亲家老两口隔三岔五来这里边照看孙女边读杂志,双方的矛盾准会少。心情好了,小日子也会过得越来越幸福!”岳父听了也笑着说:“亲家说得在理,《家庭》就是咱家和睦的黏合剂,只要咱们好好学它、用它,还有啥矛盾解决不了?”

  听了长辈的话,我高兴得眼泪都快流了出来。从此,我们一大家人在《家庭》的感召下,团结得像一个人。这不,上个月我又去邮局订了明年一年的《家庭》杂志。

  《家庭》杂志一贯开放办刊,热忱欢迎广大读者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并就所刊登的文章发来反绩、争鸣,欢迎挑刺。本栏目电子信箱:89668296@163.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