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婚姻当作一个市场,很多人其实都在用手里的筹码换得自己所需。普通人是运用筹码,聪明人是制造筹码,智者则是运作筹码。
青春偶像剧总爱用一个桥段,男生向女生示爱时掏出一个易拉罐盖子套在女生手指上,然后两人深情相拥。
不过在当下,若要用这个道具,男生定会歉意地看着女生,“这委屈你了,但请给我点时间,以后一定给你买几克拉的!”女生顺竿子上,“我不需要克拉钻,但婚房一定要的。爱我,怎能让我裸婚!”
男生心里一紧,出了身汗。
含蓄些的女孩会悄悄将自己的所有客观因素综合到一起做个评估,看准牛市时机赶紧抛出去,一次赚个够。
这也许就是当代婚姻的玄妙:实质是一桩买卖,却披着神圣的外衣。以婚姻为名,达到双赢的目的。
中国人格外推崇婚姻匹配定律,灰姑娘嫁王子的事绝少发生,平民姑娘与新贵男人牵手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你有着惊世美貌,这是一种可供变现的稀缺资源。如今家境普通的女孩也时兴“富养”,琴棋书画通吃,不管外在资质如何,先调教成淑女再说。而男人至少得是蓝筹股,有高学历+灵活的头脑和手腕+可预期的变现本领。如果综合实力实在抱歉,那只好在婚姻潜规则下找个与之匹配的糟糠之妻。
如果你的心气高于现状,而又不愿屈服于现实,很多人相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不断修炼、提升着自己。很可能今天看似平凡的人,两年后就会脱胎换骨。
若将婚姻当作一个市场,很多人其实都在用手里的筹码换得自己所需。普通人是运用筹码,聪明人是制造筹码,智者则是运作筹码。筹码可以是美貌、财富、前途,需求可以是地位、身份、情感,通过婚姻,各尽所需、皆大欢喜。
在多数人心中,走进婚姻是希望两个人生活得更好,至少比单身时境况有所改善。1+1至少要等于2,婚姻要能够增进两个人的福利,否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场婚姻就不合算。郎才女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更细分一点,如果是老夫少妻,夫必是事业有成,妻定是美丽妖娆。如果是姐弟恋,姐定是强势女人,弟必是比较英俊且温存无比。还一有些在社会分工角度的谋划,比如男人是制片人、女人是当红演员,男人是老板,女人是财务总监,男人是法官,女人是律师……在具备一定感情铺垫的基础上,分工的互补性、资源的共享性在婚姻中的优势显露无疑,能达到1+1>2的效果。在大都市,一场看似不合算的婚姻,必然有其合理的实质,那也许是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
打个更俗的比方,男方有房有车,女方有一定存款,经过婚姻的整合,双方既享受了房子的温暖,车子的便利,又有了家庭的储备资金,强强结合之下夯实了婚姻的实体。
小A最近夜不能寐,因为两个男士同时向她求婚,她在嫁与暂时不嫁、嫁给谁这两个问题上难以取舍。嫁给一个人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现有生活以及嫁给另一个人的种种可能。面对两个势均力敌的追求者,小A之所以难以选择,原因是在机会成本的比较中两者旗鼓相当。她明白,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也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
嫁女强于吾家,娶媳弱于吾家,这传统千古不变。结果这世上就剩下了最优秀的女子和最次等的男人,聚集到一定的量,大都市就进入到单身甲女丁男泛滥的时代。这两类人的婚姻成了此生此世此岸的永恒之痛,而爱情则望梅止渴般停驻在彼岸遥不可及。
其实,在每个女人、即使是最现实的女人的梦里,都藏着一个一诺千金的男人,而自己也幻化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女子。现实生活中,一往情深的女子还在,但那种顶天立地的男人却成了化石。虽然在男人的规则里,刘邦最终得了天下,楚霸王自刎于乌江之畔,但古往今来多少女人的心思仍然跟李清照一样: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周迅最被人诟病之处就是从一个男人的怀抱流浪到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怀抱,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每次都不是为钱,每次都敢真爱,每次都很高调。她是燃烧型的女子,可是现在的男人多数只敢玩低温爱情。面对务实的男人,务实的社会规则,女人们醒着做梦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什么样男人才配我,这通常是女人想的最多的问题。没人能回答她们这些傻问题,所以她们通常是自问自答。她们的答案总是不稳定的。今天可以说是王子,明天可以说是青蛙。起伏的经历能使她们最终总结出一个真理:不要再问什么样的男人配你,爱你并能陪你在虚空荒诞的物质世界中捕捉真实的男人才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