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使人感伤,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也绝非仅仅缘由本地的文化素养缺损,即使在美国,也有数据表明,买书的人数一减再减。除去千种万种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一定被大家忽视,三四十年前,一男一女被介绍谈恋爱,有时候介绍人都不必出场,说好什么时间在哪一个公园门口哪一根电线杆下,再说好男的手里拿一本什么书,女的手里拿一本什么书,像地下党接头一样,对上书名,对上芳名,直接就进入恋爱角色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男青年手卷一册书刊,袋插一枝甚至两支钢笔,到东到西,算得上是体面,是有文化。如今这样的接头行不通了,于是书也就买得少了。
即使去买书,纯正地为了做学问、为了读书破万卷的人也少了;买书的人是为了花钱,藏书的人是为了家具;恰是由着这两个不太纯正的动机,有一段时间,书店倒是多了起来,书店的名气也响了起来,而且有点像是旺铺。
常常会去书店走走,却常常空手而归,但你却不会觉得失望,没有谁从书店回来就牢骚绵绵:怎么没有好书的?这样的矜持,原以为是出于读书人的文明,但是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去书店看书买书,往往就是一个依托,去书店,不经意间,就功夫到了书外。曾经有部电视剧叫做《人在旅途》,书店也是一种旅途,它并不像是余秋雨所言的文化苦旅,相反它表现轻松,显现缘分,不乏玄机,让人很书生气地想象一些同路人。
沿着书架翻书,迪咯迪咯的脚步声正向你靠近,书店是所有旺铺中唯一可以清晰地听到脚步声的,你感觉到了这是一个丽人的脚步,走进书店的丽人,绝少浓妆艳抹,倒是有一点高傲和冰冷,不管有意与否,进书店的丽人,毫不掩饰甚至张扬着自己的职业和学历所延伸的气质。这位丽人就在你的身边几十公分开外驻足,用接近于精致的手势取下一本书,哈哈,正可谓是英雄美女所见略同,她看的书正是你手中翻着的书,你便对她有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好感,想必她也是吧。浮动着的暗香抑或是书,也抑或是人。须臾,你或者她总有一人先离开,按照中国人的性格,很难借此机会演绎浪漫的序幕,至多就是微微一瞥而已。经过了几个书架十来分钟,没有任何预谋地,你走到了她的身边,虽然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因为书店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是你的快意还是暗暗袭来,这就叫做志同道合啊,至少你和一位素昧平生的丽人有着相似的读书取向。在我的几本书出版之后,我去书店时,会下意识地走到我的书前,会留意有没有读者,尤其是女读者在翻我的书,常常还真看到了,还真是一位丽人,翻了翻那本书,又放下,爱屋及乌的原因,把书放下的动作都是好看;也有时候,这么一位丽人以更加好看的手势拿了我的书走向服务台,只是她并没有发现我和她手中那本书的关系。
以前不仅将书作为初次见面的接头暗号,而且更是将书作为谈情说爱的道具,钱钟书写到过这么一种最文雅的勾搭方式。你向对方借一本书,过了三天你在还给她书的时候,借一本书给她,这样两个人的关系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就叫做书缘,在书店的书架旁一遇再遇,也算是一种瞬间缘分吧。她是谁?她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书?她?她……一连串想入非非的问号,像流星一样,很迅速,却一闪而过。当你离开书店投入到沸沸的人流之中,你已经忘记了丽人,想着的是某一本书。她也是吧。
后来书店也少去了。某一日,我去久违了的淮海路书城,几十年前的新华书店,在二楼重新开张已有时日。书店布置越来越疏朗,翻书的感觉愈加随意,只是灯光太温婉了,以至于光线也弱了,翻开书,竟然视线模糊,聚焦也聚不起来。不能怪灯光,要怪自己的视力下降太多。丽人呢?好像没有啊,没有听得清高的脚步声,没有看得好看的手势。再余光环顾,有丽人,书店有好几处茶几沙发,还有台灯,文化格调可以作为一景。远看去,已经有男有女在座,茶几上搁了几本书,男女低了头,在翻什么书?不,是在玩手机。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